富平县强化四项举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富平县认真贯彻中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要求,按照“尊重群众意愿、盘活存量资产、用好扶持政策、体现三变改革”的思路,依托富平尖柿、奶山羊等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稳定增收的意见方案,采取“党支部+、企业带动、飞地模式”等形式,用足用活各项扶持政策,充分挖掘农村潜能,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县268个村、2101个村民小组已全部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共核查村级集体资产总计12.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0.71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1.5亿元。截止目前,全县268个村已全部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2020年实现集体经济全覆盖,2019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收益670余万元。一是强化项目支持,在整合资金上“做文章”。紧紧抓住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机遇,认真落实省农业厅和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支持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因地制宜,积极做好全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申报及实施。2017年至今,全县共争取苏陕协作项目、省级财政资金扶持、省级改革试点等各类中省市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77个,累计投入扶持资金2.6亿元,重点支持发展富平尖柿、奶山羊等优势特色产业和农特产品加工业。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县张桥镇张桥村争取苏陕扶贫项目投资379万元,建设30座日光温室大棚,通过租给富平县怡萱农业公司发展水果西红柿产业,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99800元;张桥镇原李村争取苏陕扶贫项目投资580万元,建设48座日光温室大棚,采取“产业园+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甜瓜产业。园区收益的60%用于镇域内低保二三档贫困户分红,已持续分红两年,贫困户每人分红高达222元,带动贫困户681人脱贫致富。
二是发挥组织优势,在带动引领上“下功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为民服务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富平县积极推行“党支部+”模式,围绕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丰富载体,创新方式,不断加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庄里试验区黄窑村推行“党支部+包联单位+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以村两委班子为统领,以包联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为支撑,大力发展黑猪等生态养殖产业,村党支部组织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积极联系帮扶单位扩大销售渠道,2019年黄窑村养殖厂实现利润共计82.5万元,累计分红10万余元。同时,村党支部积极向全体村民宣传集体经济的运营模式和股份分红方案,鼓励村民积极入股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力推动黄窑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三是加强村企合作,在创业增收上“见成效”。发展村集体经济,势必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才能找准发展路子。富平县县积极推动企业与村集体经济深度融合,借助他们的管理、技术以及市场优势,把村集体经济嵌入了企业发展的长链条中,拓展增收渠道,确保村集体经济实现稳定长久的收益。美原镇赵村依托传统蔬菜种植产业基础,将村室广场、机动地等集体资产以出租的方式,与聚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每年村集体经济收益9万元。同时,投资376.38万元,实施美原镇村级集体经济果蔬保鲜冷库建设项目,其中省财政厅拨付支持300万元,村集体股权占比79.7%,聚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出资76.38万元, 股权占比20.3%。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按股权占比进行利润分红。
四是推行“飞地模式”,在异地托管上“要效益”。“飞地经济”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一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一方的产业基地,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模式。按照这个发展思路,富平县打破地域界限,积极探索发展“飞地模式”,对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短期内无法自主发展集体经济的,采取将本村的扶持项目和资金在异地企业进行托管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例如,老庙镇峪岭村、万斛村、岳白村把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托管到圣唐乳业,圣唐乳业每年分别支付各村租金5万元,村集体再将5万元资金的60%用于贫困户分红,30%为集体公积金,10%为集体公益金。通过此类“飞地模式”扶贫项目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近期和下一步,富平县根据市委《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五个一”活动》的安排部署,组织县级领导、镇办领导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分期分批举办各类培训班,积极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出台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文件,加大先进典型宣传推介,选优建强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因地制宜拓宽增收渠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村级产业发展基础。
来源:富平县委组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