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原产于南美洲,16世纪中叶烟草传入中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按其品类或者加工方式不同,主要有水烟、旱烟、晾晒烟、烤烟等。
明末清兵入关(约1644)后,本县始有零星种植,当时的种类有黄花烟叶(水烟)和小叶烟草,主要用于晒晾烟。小叶烟草叶小劲大,水烟劲头较小,两种烟产量均低。清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富平等县已有小范围集中栽植。乾隆年间(1735),山西移民迁居富平,各地随之开始种植大烟叶。大烟叶叶片长且宽,产量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水烟和小叶烟面积随之缩小。当地所产成品烟叶,除少量自吸外,大量作为商品进入流通。清同治时,美原条烟属于水烟的一种,因其品质优良,销路畅通,除销往省内各地外,甘肃兰州、四川成都来往客商很多,采购量也很大。而它的种植和制作地就是美原镇水渡村,到了光绪年间更加得到大力发展,在当时的各地烟行颇有名声。关中各地多种植旱烟,以晒黄烟为主,多是农民自种自食,主要用于相互招待,若有盈余,则自行销售。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茶、酒一样,上升为招待亲朋好友,用于相互之间礼仪应酬和商业洽谈的重要元素之一。冬天围坐在火盆前,嘉宾贵客来临,主人必须上烟,点着火,或帮点火,以示敬重,商人、店铺、遇到业务往来,都由店员装好烟先敬客人,再敬主家。中药铺顾客上门,均递上烟袋,请客人先坐吸烟,待候抓药。
民国后,卷烟盛行,城乡人们应酬,办事都吸卷烟,主人给客人点火时,各人先用手遮一遮然后吸然,以示谢意。客人上门办事,客人先敬主人一支烟,然后谈事。
民国初,陕西省内各地仍普种晾晒烟,但主要集中于汉水、渭河流域。民国22年(1933),全省列入统计的种烟县达到59个,当时本县流曲、华朱一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远销外地,交易十分兴隆。20世纪40年代初,受省内卷烟工业加速发展的刺激,全省烟草种植达到60多个县,仍保持以渭河、汉水两大流域为主的格局。其中年种4000—5000亩以上的有华县、临潼、户县、兴平、眉县、耀县、洋县、西乡八县;7000亩以上的有周至、武功、褒城三县;1万亩以上的有渭南、洛南、城固、山阳四县。而富平县更以曾种植3万余亩烟草位居全省之冠,其中美原镇仁张村和华朱镇所产的吊黄烟,质量上乘,独具特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政府着重抓粮食,加之外产纸烟纷纷输入,全省晒烟种植规模大大缩小。1949—1955年,列入全省的烟草种植县80个左右,本县属于当时常年种植5000—10000亩八县之一。1950~1960年,平均每年种植1987亩,亩产99斤;1966年,列入统计的种烟县仅有60余个,全省已再无万亩县。但此时晒红烟生产与整个晒烟生产下滑形势相反,随着雪茄烟生产在全省各地的发展,种植区又从汉水流域扩及关中和陕北,富平县被列入关中陕北22县之一,1960—1970年,平均每年种植1776亩,亩产122.1斤。1970—1980年,平均每年种植4081亩,亩产142.1斤,1980年以后,平均每年种植5660亩,亩产151斤。80年代中期,在混合型卷烟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全省包括晒红烟在内的晒烟种植区域有所扩大,但64%的种烟县种植面积在千亩以下。
陕西烤烟种植在引进初期,主要分布在岐山、眉县、宝鸡等县。抗战胜利后,省内烟草工业衰落,关中西部烤烟生产下滑,关中东部的渭南、大荔、华县、朝邑(今属大荔县)等县,随着河南烟草工业的发展,烤烟种植面积一度增长到2000—3000亩。50年代,渭北、渭南和关中少数县时断时续地零星种植。60年代中后期,主产区扩大到凤翔、耀县、武功等县。随着省内烤烟生产基地开始战略北移,烤烟产区逐年扩大。1975年,烤烟生产发展到44个县,咸阳、渭南、延安地区的主产县也日益增多,富平被列入省内年种植烤烟1000—8000亩的16个县(市)之一。
1981年,烤烟种植区划生产性验证在省内部分县推开,种植县下降到29个,富平种植面积在4000亩以下,农村出现许多种植烤烟科技示范户。
1985年,《陕西省烤烟区划》根据烤烟生态、品质和社会三个因素,富平县大部分地区被划归为烤烟最适宜区,也是全省29个种植县之一。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主编的《中国烟草品种资源》记载,富平县所产的半金丝铐(薛镇)、柳叶二转子进入陕西省晒晾烟地方品种资源目录。
1988年,全省种植县扩大到61个,种烟大县进一步向渭北、陕北、陕南发展,富平县为年种植5000—10000亩的五县(市)之一。1994年国家压缩烤烟生产,加之自然灾害频繁,烟粮比价失调,烤烟生产县减少到53个,富平烤烟种植基本消退。(本文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