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阳河薛镇段
频水自富平频山赵老峪涌出,南抵流曲,至丈八原下而右折,再顺浮原北麓西流十余公里,汇于温泉河。频水因其水向与太阳东升西落方向相偕,故而亦有顺阳河之俗称。顺阳河到了浮原西端,河床宽阔,地势平坦,实是古今宜居之地,人丁繁衍,居家兴业,繁荣而安逸。河之阳有顺阳村,其西二里是怀阳堡,本为西汉文帝刘恒之母薄姬太后侍母之地,后为怀德县古城所在。顺阳村北二里,也有一村,民间与地方志书均称作锦川村。
强家堡属锦川村所辖,是以强姓居住最早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孙丕扬纂修的《富平县志》曾载,强家堡属怀德里,时有西强村和东北二强村。清乾隆时期的《富平县志》(乔履信版)也记载,富平北乡第三联有强村庙前堡、强村金汤堡和强村庙后堡。只是,昔日的强村庙前、庙后二堡,已被省去“强村”二字,仅留“庙前、庙后”之名。于是,如今所谓的强村,只有那个“金汤堡”强村了。
锦川村卫星图
说到庙前庙后,暂且补叙一下这里的“庙”。民间自古寺、庙不分,故而称其寺为庙。富平县北十二里强村曾为北周成陵(宇文泰)荐灵地,建有一座灵荐寺。该寺建于何年已无实考,只知明嘉靖年间有过一次重修。当时,孙丕扬闲居富平,恰逢强村重修灵荐寺,遂应邀作《灵荐寺记》一文。由文中可知,此庙为一佛寺,位于浮山之下,因时日久远,殿宇倒塌,禅房废旧,急需修葺。于是经过倡议,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聚心修葺,焕然如新。随后,孙丕扬用精炼的文字将这次重修寺院的义举做了由衷而中肯的总结。
强姓源远流长,姓氏来源颇广,且数说并存。如有来自炎姓、姬姓之说,也有春秋时代郑国大夫强鉏为其始祖之说等等。而陕西强氏出自前秦苻坚,为南北朝时氐族的后裔。东晋之后,五胡十六国相继出现,在战乱迭起,群雄争霸的大环境下,中华民族经过又一次大融合,变得日益庞大。这时的汉人与胡人,在中华大文化的共同薰陶下,再不分彼此,也分不出彼此了。苻坚是氐族人,随着他的显世扬名,氐族人也因苻坚的一人得道,纷纷扮演起重要的角色。而强氏便发展成氐族主要姓氏,延续开来。
笔者未曾细考,不知在其它地域,“强”字作为姓氏的准确读音。而在富平,“强”当作姓氏,则读作qiàng,它与强(qiáng)壮、勉强(qiǎng)和倔强(jiàng)三个读音都不同,是一个特定读音。比如,页字有yè和xié两个读音,而在富平却被读成xué;仇字有chóu和qiú两个读音,富平人用作姓氏,也有读成gùn字的。
《富平县志·掾吏》(乔履信版)
关于强姓人物,清代乾隆初期纂修的《富平县志·掾吏》(乔履信版)记载:清初有强时祥,为怀集(今广东省肇庆市下属县)典史(明清时县令的佐杂官,不入品阶);强尔琳,担任杭州武休驿驿丞;强永康,担任永平府(今河北秦皇岛、唐山一带)滦河马驿驿丞。文字皆十分简约,难探其究竟。后来,笔者首先在光绪年间纂修的《富平县志·乡贤》(樊增祥版)看到“强任,甘肃徽县知县,历署巴燕戎格厅、宁远、伏羌等县莅官,居乡善绩颇著。前邑侯伏羌王令君为作墓志以记其事”等句,遂按图索骥,通过清代三原大儒贺瑞麟先生所作《前徽县知县石泉强君传》一文,对富平强姓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强任,字石泉,其高祖名一,号义画,为廪生,有学行,教授乡里,颇有成就。其祖配坎,父九华,皆以强任而贵封朝议大夫。强任兄弟五人,他排行为二,其兄肯堂,曾任职巡政厅;其弟佐,试用河南同知。强任少有异禀,读书识大义,年轻时游历甘肃,幸遇朝邑(今大荔)李西垣、三水(今旬邑)申庚堂,二人在甘肃任职,德望很高。他们见到强任,见识其才,大为赏识,便让他督办修筑平番(今甘肃永登县)城垣,负责劳保巡检等事。强任果然不辱使命,廉洁奉公,业绩突出,后被援例担任知县。当时凉州府官钱铺缺人,制府以强任廉直而主持钱铺工作,所有饷需皆由他取给。当时有个朝官自京城潜逃甘肃,钦差追至,勒令当地尽快缉捕。后来这件事落到了强任肩上,他明察暗访,迅速出击,数日后就将潜逃者抓捕归案。他以此功升任宁远知县。同治时陕甘一带发生回民起义,甘肃省皋兰县北山一带成熟的小麦无人收割,制府委派他负责打晒工作,他同样干得有声有色。徽县地处四川进入甘肃的交通要道,军务繁忙驳杂,强任担任徽县知县后,立即措办夫马,平治道途,当地虽然汉、回各民族相杂而居,却能和平相处,与他的开明治理不无关系。三月后,强任奉檄,担任宁远转运司。当时各路军马进剿河湟,往来兵弁任意勒索。时有悍将某以疏粮路,屯兵宁远西关,并怂恿兵勇入城抢掠。一时百姓常遭骚扰,鸡犬不安,官民被迫关城困守,并杀对方一兵勇而泄愤。一出人命,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那悍将架起大炮轰击城垣,城内官员纷纷逃遁。这时,强任却挺身出城,前往论理,对其晓以祸福利害,几经周折驳论,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上宪又委任他为宁远知县,兼办转运,以弥乱功保加知府衔,换戴花翎。
强任初署宁远,儒学无人,上宪即委他负责儒学之事。他曾说,“吾混迹仕途已觉非分,今又代理儒学,得与士林周旋,虽属意外,亦吾夙愿也。”他以守身立品为读书第一要务,以此化道乡邻。强任一生恤贫弱,抗暴横,有胆有识,有为有守,同时又自奉清俭,洁身自律。
当然,关于强任的资料还有不少,故不再佶屈聱口地啰嗦,以免产生画蛇添足之嫌。只说他晚年回到家乡强村,知道了村中侄男子弟在抗击回民起义中的诸多壮举,再看到村堡遭遇焚毁破败之相,感触颇多,即刻独自出资,修筑强村城堡。同时还在村中设义塾、立设仓、旌贞孝,忙活终日,直至年六十五身卒方息。
如今时过境迁,强家村旧迹几乎无存,旧事更难寻觅。再观强家新堡,巷道卫生,村貌整洁,交通便捷,百姓富裕。回顾昔日历史,珍惜当下时光,希望强家人能重拾先祖遗德,再为家乡富裕添砖加瓦,竭力奋斗,为国家的复兴尽心助力。
来源:县志办 康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