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1052|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文化] 忆母校薛镇石家小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9 19: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忆母校薛镇石家小学

文/石悦


晚上,独坐窗前,清茗一盏,甚是惬然。远处忽然传来几个孩童的声音“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ー,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首童谣不知有多久没有听到了,是那样的熟悉而又陌生,让不惑之年的我心头一暖,封存许久的记忆就这样不经意地打开了。

191621u7qj4hmjq6g6mboz.png

小时候,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小学。我们家和学校就一墙之隔,我是在名副其实的“学区房”中长大的。记得当时学校的门楼是村子里最气派的建筑,用砖砌成,足有六七米高。两扇黑漆大门厚实沉重,上面是“石家小学”四个醒目的大字,大门两侧的白墙上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红色标语。

学校不大,只有两间教室,一间老师的办公室。当时共有三个年级的学生就读。学前班占一个小一点的教室,一二年级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当时教学前班的是一个漂亮的女老师,三十多岁,烫着当时流行的卷发,非常洋气。她经常叫我们大一点的孩子去给学前班的弟弟妹妹们“上课”。能被老师选中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我们拿着老师的教杆,踮着脚用力的指着黑板上的拼音和生字,模仿着老师的样子教着。那些弟弟妹妹都是平日里的玩伴,一见我们当老师,特别的给力扯着嗓子读,有的甚至把嗓子都喊哑了。一开始还有点害羞的我们立刻信心满满,越教越起劲。

我们一二年级的教学是复式班教学。教我们的是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小伙子,瘦瘦高高的,一脸阳光中透着些许忧郁。他当时没有考上大学,来学校当老师。我们一二年级总共就二十几个学生,左右两排桌子分开。他每次总是先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让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写作业。等给二年级学生上完课,又给他们布置一些作业,再接着给一年级上课。那时只要是语文课,我们不管老师是给哪个年级上,都会跟着一起读。所以等我们上二年级时,课文早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

除了语数课老师是分开上,其他的像音乐、美术、体育之类的课程,我们都是两个年级一起上。所以那时候,我们虽然年级不同,但唱着同样的歌,画着相似的画。我们最喜欢的要数体育课了。当时的体育课可不像现在这样的正规,对学生也没有什么约束,只要不打架,做什么都可以。

我们学校的院子中有一片白杨树林,虽然只有二十几棵树,但那可是我们的乐园。上体育课,我们都喜欢在里面玩,特别是到了炎热的夏天,树林里清凉舒适,风吹过树梢,发出“飒飒”的声音,动听极了。

我们女孩子当时最喜欢的就是在里面跳皮筋。我们把皮筋系在两棵树之间这样就省去了绷皮筋的差事。大家一边唱着歌谣“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ー,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ー…”,一边有节奏的在两根皮筋之间跳来跳去,那高高扎起的马尾也活泼地舞动着。

男孩子对这些事一点兴趣也没有,他们喜欢趴在地上找知了猴。只要看到一些小洞,就拿一截树枝把洞扒开,有时候还真能找到缩成球状的知了猴,他们就拿着自己的“战利品”故意吓一些胆小的女生。还有一些胆大的男生不屑于干这些事,他们喜欢爬树。白杨树又高又直,光滑的很,爬上去可不容易,但总有几个可以爬到四五米高的地方,然后,让收紧的腿和胳膊稍微一松,只需一眨眼的功夫,从高处“嗖”的一下滑下来,稳稳地站在地上,神气极了!

那时候我们都在学校里午休,同桌轮换着在桌子和板上睡觉。桌子稍宽一些,虽然坑洼不平,倒也放的下身子,玩困了倒头就睡着了。可轮到睡板凳,那可真是个技术活,巴掌宽的凳子,无论是平还是侧睡,都容纳不了瘦弱的身躯,再加之地面不平,摇摇晁晃的,无法入睡。那时候老师总是在教室里站一会,看到大家都睡着了,然后自己回办公室休息。

我们常常假装睡着,等老师一走,便开始“活动”。有人故意做鬼脸,逗得其他人想笑却只能着涨红了脸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有的则偷偷地把桌子板凳拼一起躺着说悄悄话,还有个别调皮的故意学着老师的样子咳一声,吓得大家都闭上眼睛装睡,当听到有人偷笑才知道上当了,招来一阵骂声…...每天重复着这样的游戏,我们都心照不宣,没有一个好事者告诉老师。

有一次,我们正玩的起劲,老师突然走进了教室,吓得大家都不敢吱声。老师甚是愤怒,结果全体顶着烈日,站在了老师办公室门口的柳树下,每人手上还挨了两教杆。从那以后,我们午休收敛了许多。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的零食,我们用纸包上一点辣子面和盐就可以吃上一天,摘几片薄荷叶泡水就是最好喝的饮料;那时候没有写不完的作业,我们放学之后只要拉上羊、提上竹笼,就可以在田间地头待到天黑才回家。那时候的学生被老师打几下,只会换来家长一顿更凶狠的责罚,然后揪着衣领去给老师赔礼道歉......

如今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原来的学校早已不复存在,可不知为什么,那个校门还一直保留着。只是墙头杂草丛生,大门和墙壁斑驳中透着岁月的痕迹,所幸“石家小学”几个字还依稀可见,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母校那一抹乡愁,一段记忆,可曾入你梦来?

来源:富平县教育局 《芳华——不老的记忆》

END

191620at9u1u22ryp557rz.png

图片

作者简介:石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富平县莲湖学校。爱好阅读、写作,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5-5-4 03:27 , Processed in 0.1295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