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123|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文化] 富平县的摩崖造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


近年来,梅家坪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以文化名镇、果业重镇、工业强镇为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镇域经济发展迅速,村庄面貌净美蝶变,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为充分展示梅家坪镇发展新面貌,中共富平县梅家坪镇党委、政府、富平县文联,共同面向全社会开展梅家坪镇形象标识(LOGO)、宣传语和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目前,省内外作者创作积极,投稿踊跃,现开设专栏,将部分作品予以展示,以飨读者。




203904aesesegmimffh8ka.png

千年遗珠,岔口摩崖造像

203904lg4gxwrcgorkjhlp.png

卢树刚

203904lndxa857iddd187k.jpeg

岔口摩崖造像 荆铁 摄

邑人赵兆麟曾作《春日过岔口胜》一诗:“岭南鹳鹊别封疆,历历相传岁月长。漆沮流来还祋祤,山崖断处是频阳。峰峦耸翠依天秀,桃杏飞红带雨香。极目登临情不厌,几回搔首自徜徉。”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当时梅家坪镇岔口的盛景。

岔口盛景引人入胜,其摩崖造像更是令人神往。听说岔口有两尊摩崖佛造像,我早就有一睹为快的欲望,一直没有机会去领略真面目。4月10日,随富平文联到梅家坪镇采风,我近距离接触了佛像。一到岔口,我就迫不及待地快步走到石川河边,却被潺潺的河水挡住了。一起采风的几个年轻人,踩着松动的列石,摇晃着走了过去,鞋子、裤脚被水弄湿了。梅家坪镇文化站杨站长脱掉鞋袜,光着脚丫,涉入冰凉的河水,和其他几位过了河的年轻人一起,抱着一块块石块,费了好大的周折,临时搭建了一条“路”,大家手拉手相互搀扶着过了河,向摩崖造像走去。

岔口摩崖造像,位于石川河大桥下方石川河河道东侧的断崖上,在一块长15米、宽8米的自然砂质石崖面上开凿而成。佛像下距河水面4米,上距铁路4米。一个年轻人被大家扶了上去,他贴着岩壁,尽力地伸长胳膊,测量了南边一尊佛像的尺寸。其通高200厘米,宽130厘米,深20厘米,轮廓尚能辨析,头部微残,一手抱于胸前,一手残损。在佛龛四角外侧各凿有一方形小孔,左上角已毁,边长8厘米,深10厘米,疑为开凿时搭建工事所留。北边一尊受风雨侵蚀,残损严重,面目不清两佛像传为镇洪之佛,当地民谚云:千涨万涨,涨不过石佛爷的脚面上。

岔口摩崖造像具体开凿时间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从艺术特色来看,与庄里镇邑山大佛雕刻技艺、风格相似,应北魏时期386534完成的像直接在山崖上雕造而成要工匠对山体的地质结构和纹理走势有精准的把握。每一次挥锤落凿,都是对自然的挑战与敬畏,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山体结构受损,功亏一篑‌。造像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目前,仍然裸露于石川河大桥下的石壁上,经长时间的风化日晒,可能会逐渐消失‌。很有必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

据史志资料考证,富平摩崖造像历史悠久,至少于东汉已经开始出现,兴于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规模宏大、工艺精巧,佛像形态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昌盛‌。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变迁和佛教信仰的衰退,摩崖造像技艺逐渐失传,近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是遗存不多,仅留存有摩崖造像数处。迄今发现的除了岔口摩崖造像外,还有庄里镇邑山摩崖造像、曹村镇月窟山石洞造像等,这些都是很珍贵的石刻艺术瑰宝。

岔口摩崖造像,正如散落在富平大地的一颗石刻艺术遗珠,是民间宗教信仰的见证,记忆着历史天空中的点滴时光。转身回望,正笑吟吟地俯视着石川河,惯看了人间俗世秋月春风。佛在心,也在山水之间我望它时,它也在望我我喟然曰:我还会来拜访你的!


203904vj8a0bya7vofmx00.jpeg


卢树刚 男,陕西富平人,大学学历,文学学士。陕西省作协会员。已出版个人诗集《教苑漫舞》《大山的主人》等,多首诗歌先后刊载于国内外几十家文学刊物或平台,曾获中国当代诗坛十大实力诗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5-8-31 14:04 , Processed in 0.18902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