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10449|回复: 0
收起左侧

[所见所闻] 非遗故事 | 富平柳编 飞起乡愁如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5 23: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非遗故事|富平柳编 飞起乡愁如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柳编艺人李智明心中的诗和远方,其实一点也不远,就是村外那片金丝柳园。
春天,金丝柳树的枝条上长满白白的絮芽儿,像开了一朵朵小白花。夏天,柳条上的叶子苍翠欲滴,像片片小舟在碧绿的湖面荡漾。秋天,柳叶变成深黄色,风吹来蝴蝶一样漫天飞舞。冬天,雨雪纷飞的日子,光秃秃的柳条还是随风飘荡,充满生机。李智明说,这些年自己的不安、忐忑、伤感抑或迷茫都能被这片园子里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致治愈四五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柳编贮藏室
他还没说完,妻子笑着忙不迭地接上一句:“还有另外四五成,就是柳编吧。他这人,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到园子里砍些柳条,回来编簸箕。”
听了这话,李智明笑着点头:“刚开始学的时候,一点都坐不住,现在学会了,反倒放不下了。总算是把祖父留下的这门手艺没失传,你别小看这个,到现在还是有人爱用咱这柳编簸箕,结实耐用。一到集上,买的人不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柳编工具
在李智明的记忆里,富平柳编发展的黄金时期,谙熟柳编技艺的父亲曾带过二十多个学徒,每到霜降的时节会砍许多柳条,坐在地窖里编簸箕。那时候生产队为了发展柳编,还专门开辟出一片地种植金丝柳。而他所在的齐村镇义门村更是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会这门手艺。
柳编器具中最常用的农具是簸箕。充满李智明童年记忆里最熟悉的场景,便是每个夏秋收获季,随时随地可见簸箕里小麦、玉米的飞扬嬉戏,听见柳编器具里谷豆、花椒的相互喧闹,在人们一起一伏的颠簸中,谷物的香气便在乡间飘扬。李智明最熟练的也是编织簸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柳编艺人正在编制
“看起来很平常、很简单,但要编好这个簸箕并不容易。从选料、制作和编织方法上都有讲究。在选料上,柳条要选用一年多的金丝柳,一般清明时节收割的叫芽条,霜降时收割的叫蒸条。以蒸条为最好,因为蒸条更有韧性。编织一张簸箕,大约需要120多条柳条,条子要排列整齐,簸箕编织工序也比较复杂,有编底板、削木板、勾线、装条、线编、栓茬、修整等30多道工序。最费劲的是编底板,手压或者扳的力度不能太大,不能扳得过高过猛,这样容易把条子扳断。编好之后就到了起样子,这时候要手脚并用,握成立体的‘凹’字形,这决定着簸箕的颜值和功用,考验的完全是艺人的功力。接下来就是握形,握形没有现成工具,全靠艺人眼观心算,犹如丹青大家的写意画,虽率性洒脱,却不失其真味。虽然看起来都一样,但用起来是不一样的,手工制作就是有那么一点,是别人学不来的。”李智明说。
曾经随着机械化收割的碾压式铺排,麦事中需求旺盛的簸箕,慢慢变得无足轻重。但值得庆幸的是,麦事后的各类采摘某种程度上还依赖着簸箕,也正因为那么一点点别人学不来的东西,李智明编的簸箕至今还畅销关中及陕北等多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簸箕展示
然而不得不承认,柳编的市场在不断萎缩。说到传承,李智明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他将原来的大笸篮创新改造成了长方形的馍筐。“馍筐主要是馍店定得多,其实这也算是柳编从普通大众走向专业小众的一个转折点。以后我还想再把原来针线笸篮改一下,做成一些工艺品。”李智明说,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量拓展一下市场,延长柳编的生命力。
又是一年收获季,李智明的柳编簸箕到了一年中销售最旺的时节。他和妻子每天都忙着做簸箕,已经许久没去过村外那片柳园了。他说,赶完手上这一批活,就去那儿看看。在那站站,就觉得没什么坚持不下去的事情。
“我觉得那片柳园和这些柳编,不只是赚钱的工具,那里头藏着我的童年,让我想起曾经的乡音乡情,是我人生中最灿烂的记忆和念想。”李智明笑着说道。
来源:渭南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5-5-7 04:04 , Processed in 0.1172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