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认识石卫华的时候,石卫华还是一个年轻的农家媳妇。那时候社会死气沉沉,人们的观念陈旧,按说农家媳妇的观念也不会例外。可是,世界上总有例外的事情发生!
那年富平县开人代会,石卫华是参会代表,我是《富平报》的上会记者。石卫华主动递给我一张名片,我接过名片一看,名片的背面写着几行字,大意是说她和丈夫张相荣办了一个小型家庭石渣场,给盖房的用户可以上门送石渣,优质低价。我心里笑了,石渣是啥好东西,值得拿名片推销?再说,盖房子的人少之又少,需要石渣的人能有几个。为了不驳她的面子,我面露应付性的笑容,说“没问题,一定帮你推销。”听了我的话,石卫华点头笑笑后,又转过身给别的代表散名片去了。就在我准备把名片装进衣兜离开时,我的脑海了突然发生了反转:石卫华是我见到的第一个用名片推销自己产品的农民,而且还是个女的,有勇气在人代会上散名片,这可是一件反映农民头脑里萌动的市场意识的新鲜事呀!顿时冒出的记者的新闻敏感,使我一时有些激动,我采访了石卫华,写了一篇“人大代表带着名片参加人代会”的新闻稿,刊登在《富平报》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让石卫华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
石卫华的人生经历耐人寻味。她从穷地方嫁到了更穷的地方,但她却找到了一个让她自豪了多半辈子、疼爱她、包容她、支持她的好丈夫张相荣。她不想一辈子受穷,她要想办法挣钱,过上好日子。张相荣也是一个不甘于贫困的热血青年。于是她就和丈夫张相荣一起,动脑子,寻门路。马家坡是个穷山沟,到处都是能把人绊倒的石头,外地已经有人办石渣场挣钱了,俩人嘀咕:咱为啥不能办?说干就干,石渣场竟然就办起来了。
办石渣场之前知道经营石渣场又苦又累,但苦累的程度那么难以让人承受,却是没有想到的。碎石机一开,“突突突”吼个不停,碎石机在吞进大石头吐出石渣的同时,制造出的噪音,震得耳鼓发疼,飞扬的粉灰呛得嗓子发干,眼睛睁不开。一个班下来,腰酸腿疼不说,人简直就成了“灰人”。尽管是“用人肉换猪肉吃”,但毕竟让石卫华和张相荣手里有了活钱,体验到了创业的快乐。俩人突发奇想,有没有比办石渣场更好的挣钱门路?在苦思冥想中发现,马家坡尽管干旱缺水,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民祖祖辈辈都有栽植耐干旱的柿子树、用柿子做柿饼的传统。柿饼香甜可口,一直是稀罕之物。一方水土能养一方树,咱咋就不能让一方树养一方人呢!对,就走这条路,多栽柿子树,用柿子做柿饼卖钱。尽管当时还没有“柿子产业”这个概念,但“做大做强”的想法已经很不容易了。俩人的想法一拍即合,心里涌动着试一试的激情,在自家的10多亩责任田里栽上了柿子、杏、桃、石榴等经济林木。几年过后,“一亩园胜过十亩田”的效应,使石卫华俩口深受鼓舞,也让乡亲们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新希望。“一家挣钱不算富,万木开花才是春”。方圆摇了铃的“致富能人”石卫华和张相荣,在乡亲们一双双企盼的眼神的渴望下,成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张相荣先后当村主任、支书九年之后,石卫华从张相荣手里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又红红火火干了三年。夫唱妇随,妇吟夫和,俩人都干的榜上有名。春兰秋菊,各为一时之秀一时美谈。俩口的汗水和欢乐,包括曾有的苦闷和烦恼,都印在了脚下的那块土地上。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俩口因迈出的这一步,后来弄出了那么大的动静——
成立了富平县绿秦柿业有限公司,注册了“绿秦”商标(后又注册了“匠柿”商标),在富平县城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柿饼展销会,与山东客商签订了60多吨柿饼收购合同,成为富平历史上第一个国内市场批量合同。把韩国客商吸引过来,签订了150吨柿饼的购销合同,韩国商会和公司签订了长期收购柿饼的合同,正式把富平县曹村镇马家坡作为韩国商会的合作伙伴,公司被聘任为韩国商会驻中国总代理,全权负责韩国在中国收购农副产品的一切事务。让富平柿子走出了国门!以“金秋柿乡、魅力富平”为主题的中国柿子加工论坛暨首届富平柿子节在富平成功举办,绿秦柿业公司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柿子标准化示范基地,石卫华荣获“柿子状元”称号。接下来,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全国“三八”红旗手、“西部骄子”、全国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张相荣也是频登“金榜”,成为远近闻名的柿子专家,和石卫华一样,亮相中央电视台;被韩国驻中国办事处聘为代表,授权他全权代表负责中国方面有关事宜。他俩开创了柿业,柿业成就了他俩。一对农家夫妇的思想境界,干事的格局,对人生梦想的追求,所取得的不凡业绩,都令世人为之惊叹!
2020年初夏,李印功和石卫华在陕西省富平县王国豪门酒店合影。
柿乡每年有两个令人陶醉的季节,一个是春花季节,山沟变成花海,游人如织。一个是深秋柿饼上架季节,黄灿灿的柿架一架连一架,如同金黄色的元宝串成的网帘,酝酿着甜蜜。过些时候,这些被美誉为“大国匠柿、非遗珍品”的柿饼就要走向海内外了!这时,几乎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浸泡在柿业里的石卫华总是心潮澎湃,她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领导的关怀,还要感谢乡亲们,是他们和自己一起,从栽柿子树到收获脆柿制作柿饼,每一个柿子在他们的手里,用匠心打造的更像一件艺术品。石卫华突然觉得,自己真正的名片,是写在家乡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创业之歌!
来源:《华文月刊》杂志2020年6月号
关于作者
李印功,男,1953年生,陕西富平县人,现居西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华文月刊》杂志常务副主编,《陕西文学》杂志副主编,《陕西文谭网》策划,《陕西农村报》原执行总编,陕西电视台方言剧栏目《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编剧、有八十多部剧本拍摄播出,陕西电视台《大秦腔》栏目观察员。出版有长篇小说《胭脂岭》,第二部长篇小说《野女镇》进入出版程序。
来源:陕西文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