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并轨后,退休前再升一级,意义本身并不大,既不能为晋升者带来实际经济价值,还为单位的用人树立了一个非主流的导向:论资排辈排在工作实绩前面。
年轻人虽然不会当面质疑领导的决定,但是私下会思考自己脚下的路,从而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优解,有些苦是可以不吃的。
年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会因为两次不赶趟或是一次不赶趟就能够变得通透。
那么,什么是不赶趟呢?
这些都是相对的,具体看职业规划。
原本以为自己这次届中调整,应该是有机会的,结果很多兄弟单位都调整,自己做出的成绩就像没有被看到一样。
当然,组织有自己的考虑,要统筹兼顾。
个人要服从安排,可一打听才知道,这个被调整的是某某主任的儿子,那位被重用的是某某副区长的女婿,瞬间就酸了。
更有些人,明明是可以提拔到重要岗位,但是当事人却不愿意,有的人会感觉很惊讶,可是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不同。
比如,现在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发展经济,以前还能靠统计合理把做漂亮了,但是现在不行了,有了第三方机构的介入。
比如,区里面要求,每名正科级单位一年内卖三十套商品房,压力给到了实职。
但是这工作就没法给到单位职级非领导,实际业务能力很强,但是房子好卖就不会让领导变销售经理了。
有的地方领导还有招商引资的指派,这些有的还纳入年度考核。
这些工作本来是很专业的,本身就有“吸虹效应”“马太效应”,不是一个人就能改变大局的,这些都是说明有些工作很难搞。
不像平常工作,多加班加点,多走村入户就能解决问题,体力劳动只能算作苦劳。
“苦劳”离真正值钱的“功劳”还远着呢?
还有一些副科实职同志,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有了家庭后,配偶和自己职务相当,见面最多的时候竟然是开会期间。
实职领导处在干事的阶段,这就在照顾老人孩子方面有了懈怠,想关注家庭,就得有所取舍,不过最终得有人做出了决定。
孩子成绩下降了,结果每次家长会出现的都是爷爷奶奶,被班主任多次提醒要关心孩子,注意家庭教育,场面也越发经典。
父母身体抱恙,大钱拿不出,陪同照顾也做不到,家里人可能理解,可是旁人免不了指指点点,说官做不大,却缺乏孝心。
自古忠孝两难全,但现在没人会逼你。
何况现在报国方式千千万,说到底是个人的选择。
这样的情况下,不妨考虑下走职级了。
所以,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恰当的选择职级,而放弃职位之时,并不是说实职提拔的吸引力下降了,而是现在的人由于时代发展进步,有了更多的个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