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富平 美丽富平的身影,曾在陕、甘、宁、冀、鲁、豫五省游移,它时而是郡县建制的设置,时而是万户侯国的荫袭,名字称谓,地理位置,变化万端,扑朔迷离,只有细心梳理,才能厘清其变化脉络。 张冠李戴的富平三迁
夏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陕西地处雍州,夏、商时代,富平属于雍州辖治。西周则地属京畿。据《富平县志》记载,东周衰微,“平王东迁,移都洛邑,将迤山(今县境西南瓦窑头原畔一带)划辖秦国,……秦厉公21年(前456年),始在频山以南设置频阳县治(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这是秦实施郡县制后,富平最早的古县设置,名为频阳,而非富平,距今2400多年。 《富平县志》又记载:西汉“高祖2年(前205年),于县境南另置怀德县(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与频阳县并存。”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并怀德县入频阳县,属左冯翊。” 以上史料说明,秦时设置的频阳县,被西汉分割成频阳、怀德两个小县,东汉时合并为频阳大县,取消了怀德县治,这是该县的第一次分合。 富平县的设置则源于秦代名将蒙恬北伐匈奴后,秦始皇33年(前214年)在北地郡设置了富平县,距今2200多年。查百度百科可知,秦富平县城在今宁夏吴忠市区与与金积镇之间。这是历史上最早名为富平的县治,地处西域,而非关中。 东汉末年,北地郡治在富平县,县城在今吴忠市金积镇与关马湖附近,这是一个防御匈奴南侵的战略要地,也是少数民族羌族的集聚区,由于地方官吏与恶霸豪强的压迫与剥削,羌族举行了三次起义,造成了富平三次迁徙。
富平一迁是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邓太后决定把西域都护和田卒撤回内地,征发当地羌人掩护,引发羌人起义,义军攻占富平,自称天子,迫使政府于永初5年(111年)把北部等四郡内迁,富平随北部郡迁至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永建4年(129年),尚书仆射虞诩上书汉顺帝,建议肥美边塞不可弃,于是,北部四郡18年后又迁回原址(今宁夏吴忠市)。 富平二迁是汉顺帝永和4年(139年),羌族第二次起义爆发,政府派马贤及二子率军镇压,不幸将亡军败,义军再次攻占富平,守军马福弃城逃跑,并把富平迁往关中冯翊(今陕西高陵)。汉灵帝延熹2年(159年),羌族第三次起义,范围由北地各郡扩展到三辅、凉州、并州,义军被血腥镇压后,政府欲于汉灵帝5年(188年)把富平从冯翊重新迁回原址,但走到彭原县(今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彭原镇)后因边塞局势动荡,逼迫止步,在此地滞留了85年。 据《富平县志》记载,富平三迁,发生在西晋武帝咸宁3年(277年),富平由彭原县迁至陕西,“于频阳县境怀德故城处,另置富平县治,与频阳并存。”这就是说,富平县是从甘肃彭原侨迁而来,选址怀德故城,称谓富平县。于是,频阳县第二次分成频阳、富平两个并存的小县。 此后随着朝代的更替,频阳县名称经历了频阳、土门、美原等等的变化,富平县名保持不变。至元世祖至元24年(1287年),美原县并入富平县,两县再次合并。鉴于频阳县以其位于频山之南取名,美原县名仅是对其土地资源的赞美,富平县名包含富庶、太平双重涵义,后者的政治、思想意涵高于前者,故取消美原县名,保留富平县名。至此,富平境内再无两县并存现象,富平县的名称、地理区划沿袭至今,频阳、美原县名走进历史。 总的来看,富平县的空间位置经历了宁夏、甘肃、陕西三个省区的大挪移,先后建置于吴忠、泾阳、高陵、庆阳、富平五个市区,曾与频阳、怀德、美原、富平分分合合,最终成为合二为一的大富平。县址由宁夏、甘肃侨迁于陕西,县民为五地民族的大融合,县名也是张冠李戴,把原本属于宁夏的富平县名,移植于陕西,取代了怀德、频阳、美原的县名,本地县名走进历史,外来县名沿用至今,反映了富平人民摈弃地方主义,追求美好事物,向往富庶太平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反映了民族大融合,富平人民接纳少数民族及其进步思想的历史趋势。 三朝八代富平侯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汉代的富平侯,却在西汉、新朝、东汉三朝为官,八世封侯,打破了“李广难封”的历史魔咒,创造了官场常青树,侯门不倒翁,世代万户侯,显贵200年的历史神话,被唐代诗人高适以“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的美妙诗句吟咏至今。 富平侯的奠基人张汤是历史上著名的酷吏,他从文书小吏起步,凭借迎合上意,峻法严刑,打击豪强,深得汉武帝赏识,武安侯田蚡举其为侍御史,武帝迁其为太史大夫,君臣二人议事,废寝忘食,常至深夜,威权重于丞相,引发三长史不满,终被构陷自裁。《史记·酷吏列传》记载:“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皆所得奉赐,无他业”。汤母因其被诬致死,拒厚葬,“载以牛车,有棺无椁。”这就是成语“牛车之祸”的渊源。武帝感其廉,诛三长史,丞相自裁。“上惜汤,稍迁其子安世。”为张家世世代代列侯嗣爵开了先河。 富平侯的开山鼻祖是张安世,他是张汤的次子,凭借父荫,入宫为武帝郎官;因其长于书法,出任尚书;加之博闻强记,让武帝刮目,迁其为尚书令;又因其父廉而被杀,再迁为光禄大夫;后又晋升为右将军光禄勋、车骑大将军、大司马;官运亨通,直线飙升。《汉书·张安世传》记载:元凤六年(前75年),汉昭帝昭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记载∶张安世“辅政十三年,无啇过,侯,三千户。及事宣帝,代霍光为大司马,用事,益封万六千户。”使其成为食邑达一万九千户的超级万户侯。张安世深谙高处不胜寒,伴君如伴虎的哲理,低调为官,谨慎做事,“满而不溢”,自觉辞去大司马车骑大将军之职,降职作卫将军,元康四年(62年)秋病卒于任上,谥号敬候。 张安世兄长张贺因侍奉宣帝刘病已有功,因其先于宣帝登基病故,宣帝欲追封其为恩德侯,张安世坚辞未果,赐封阳都哀侯;又赐其过继子张彭祖(张安世之子)为关内侯,次年诏封为阳都侯;其7岁孤孙张霸也被赐爵关内侯。 张安世次子张延寿,宣帝时任中郎将郎中,出任北地太守,复征入为左曹太仆,元康4年(前62年)嗣父爵为侯。《汉书·张汤传》记载:“延寿已历位九卿,即嗣侯,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租入税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数上书让减户邑。……天子以为有让,乃徙封平原,并一国,户口如故,而租税减半。”这说明张安世始封的富平侯国(县)在陈留郡,别邑在魏郡,其子嗣爵后,迁至平原郡,不再有别邑,但仍保持一万九千户,租税减半为五、六百万。《水经注》记载:“陈留尉氏县安陵乡,故富平县也。是乃安世所食邑。”说明张安世的富平侯国不在陕甘宁,而在河南省尉氏县境内,其别邑魏郡据考证在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张延寿迁徙到平原郡的县治,据《水经注》记载,应为厌次县,该县因秦始皇东游,厌气于此而取名;成为张延寿食邑后改名富平县,属平原郡治辖,即现今山东省东陵县东北神头镇。
平原郡的富平侯国传承了张家四代,即由张延寿传给其子张勃,再传给其孙张临,张临谦虚节俭,生前把财产分给宗亲故旧,死后薄葬不起坟头,接着传给其重孙张放,张放受汉成帝宠信,干了许多荒唐事,被唐代诗人李商隐以“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的诗句无情揭露与嘲讽。 张放之子张纯继承侯爵时适逢王莽篡位,为了保住爵位,他见风使舵,领衔数百人为王莽求九锡,正如《后汉书·张曹郑列传》记载,他“以敦谨守约,保全其封”。在王朝更替的新朝,保住了爵位。 东汉光武刘秀登基后,张纯又立即投靠刘秀,“故得复国”(《后汉书·张曹郑列传》)。主管部门不满,上书曰:“列侯非宗室,不得复国。”刘秀回复说:“张纯宿卫十有多年,其勿废,更封武始侯,食富平之半。”(《后汉书·张曹郑列传》)又据《汉书·张汤传》记载:张纯“建武中,历位至大司空,更封富平之别乡为武始侯。”即在光武建武年间,张纯复国,更名武始侯,食邑为张安世之别邑,也即魏郡的武始县,户口为富平侯国的一半,即九千五百户。可谓八面玲珑,混迹三朝的变色龙。 武始侯的爵位也传了四代。张纯逝世,光武下昭张奋继承封号,此后又由张甫、张吉依次继承,永初三年(109)年,张吉逝世,因无子息,嗣绝侯除。一个九世显贵(200余年),八代封侯;一宗两支,嗣爵十一;三朝不衰,传承一百八十四年(前75年---109年)爵位的历史神话,用善终画上了句号。 从地理角度看,富平县食邑在冀、鲁、豫三省辗转,在尉氏、临漳、东陵三县游移。建武五年(29年),张纯封邑迁至魏郡后,平原郡的富平县还保留了一段时间,到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又改回原名厌次县,于是富平县的侯国名彻底消失。 两个富平县在汉代并存了137年(前75年---62年),同一政府,两个同名县,不易区别,易于混淆,会造成管理上的困惑。两县又在6省8地辗转挪移,时而分分合合,时而更换名称,两千年的沧海桑田,史料繁复考证难,古今变化差异大,只有在扑朔迷离的现象中甄别梳理,才能把其区别开来。
两个富平县的区别一是形成的背景不同,西北地区的富平是秦朝郡县制的延续,华北地区的富平是封建分封制的产物。二是属性不同,郡县制的富平是所有权与管理权均属国家的行政建制,分封制的富平是所有权属国家,管理权属封建主的私人领地,又称侯国、采邑、食邑等。三是社会作用不同,行政建制的富平县的功能在于实施社会管理,封建领地性质的富平有奖赏王公大臣,为其提供地租的作用。四是存在时间不同,社会管理的富平,名称可以改变,地域则与世长存,它公元前456年建置,至今两千余年,一直存在;封建领地只能存在于封建社会,富平侯国仅存137年,即被历史尘封。故侯国的富平,是私人领地的富平,历史的富平,永远灭失的富平。 现在的富平,是历史的富平,现实的富平,永久的富平,人民的富平,更是无限美好的富平。 作者,张金枢,立诚中学高六六级校友,退休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富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党校副校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教师进校校长,发表文章百余篇,编著教材、专著十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