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千年古柿树,位于富平县曹村镇太白村,树龄1200余年,古树名木保护等级为特级保护。树南北冠径12米,胸径1.2米,树高10米。有两个典故与此树有关。一个是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逃难至富平县金瓮山(当地人又称太白山),肠饥力衰,见一柿树,采摘柿子充饥,得以活命。朱元璋登基之后,寻得当年有救命之恩的这棵柿子树,封之为“凌霜侯”,并御书立碑,此为“柿树封侯”。另一个传说,过去当地穷苦人买不起纸张,就用“凌霜侯”肥厚宽大的叶片习字,称之为“柿叶临书”。《富平县志·文物志》称:“唐王陵前神仙伞,千年古木柿树王。皇上亲封凌霜侯,柿叶临书自古留。” 枝繁叶茂,硕果累累,11月14日,如果不是亲自站在树下,很难想象到,这棵位于富平曹村镇金瓮山的唐皇陵神道边的古柿树,已经度过了1200余年的风霜岁月。 远看,古柿树笔直挺拔,不像一般古树让人感到岁月沧桑。走近古柿树,可以清晰地看到壮硕的树干有环割的痕迹。黑黢黢的树皮,粗糙而坚硬,如古代武士之铠甲。而树冠却出奇的繁茂,枝叶交错,迎风摇曳,一个个“小灯笼”一样的柿子掩映其中。 据曹村镇太白村乡土专家马继玲介绍,这棵千年柿树之所以看着生机勃发,是因为当地百姓在它经历火烧雷击、眼看着生命垂危之际及时抢救,经过树干嫁接、树种改良后,才得以生命长青。 “可不要小看这棵柿子树,这树有名字,是皇帝亲自封的‘凌霜侯’,它还有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叫作‘柿寿星’。”转悠在古柿树下,王继玲自豪地讲起了这棵千年柿树的传说。 富平县古称“频阳”,是指“接近太阳”的地方。从盛唐时的中宗李显开始,前后有5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分别是定陵(中宗)、元陵(代宗)、丰陵(顺宗)、章陵(文宗)、简陵(懿宗)。相传当年修建唐皇陵的时候,就有了这棵大柿树。说起它老,人们都说:“千年古槐还问老四(柿)呢!”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名唤朱兴宗,本是一个四处行乞的小和尚。有一年,讨饭到了富平县的金瓮山。这里虽非鱼米之乡,但却山青果茂,柿树成林,风景宜人。 此时正值深秋,山间已觉寒冷。饥寒交迫的朱兴宗走进一个像破庙般的小院,就在大树下呼呼地睡着了。其实,这破房烂屋并不是小庙,而是当年唐皇陵守陵人的住处。饥肠辘辘的他,睡醒来一看,面前有一棵高大的柿树,大金柿累累满树。 他捡起落在地上熟透的柿子一尝,“哇!香甜可口的好柿子!”朱兴宗高兴极了,痛快饱餐了一顿后只觉得阳光和煦,浑身暖洋洋。他心想,今日才真正吃饱了,觉得浑身舒坦。他不知讨饭走州过县经过多少地方,品尝这么好味道的柿子还是头一回。歇了一会,他又想到以后的日子。 “这棵柿树救了我一命,可救不了我一生。如今天下大乱,我该怎么办呢?”朱兴宗左思右想,前途未卜。最后决定求神问卦,想看看自己的未来。 他打听到附近有唐朝修建的寺院,很有名气,就到寺内向老和尚问卦。 问卦必须摇三下,还要先说自己要问什么事。朱兴宗第一卦问:“可否继续讨饭?”签上呈现不吉。第二卦问:“能否回皇觉寺?”也不吉。再问:“可否参加义军?”卦呈上上吉。于是,他痛下决心,投靠郭子兴并改名朱元璋。这一年,他只有25岁。16年后,朱元璋攻下大都(今北京),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成为明太祖。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仍念念不忘曾救他一命的大柿树,便下令封其为“凌霜侯”,并且建立了寺庙,还派人到富平求柿子苗种植,以作纪念。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在京城下令为柿树封侯建庙。当时富平知县张得先在丰陵(今富平马家坡)精选优良无虫害柿树苗交钦差护送至京城供皇帝纪念。所以明朝宫内的太监、宫女们,见到“柿庙”前排列而植的柿树,都要恭恭敬敬称呼一声“侯爷”。 据说,朱元璋在南征北战的16年中,曾带领人马专门到富平县金瓮山唐皇陵大柿树下,亲自瞻仰这棵柿树,将他的袍子脱下披在柿树上,并对柿树行鞠躬礼说:“我打下天下决不会忘了你柿树的救命之恩,一定册封永记。”这便是富平古柿树被封为“凌霜侯”的来历。 悠悠岁月,千年传说令人回味无穷。 如今,生机勃勃的古柿树常引得成群喜鹊光顾,霜降前后,树绿果红,雀鸣悠婉,引得周边群众纷至沓来,驻足观赏。特别是过年和庙会期间,十里八乡的群众都要来焚香祈福,树上便挂满了长长短短承载美好愿望的红绸带。 更加美好的事情是,历经千年,如今古柿树一点都不孤单寂寞,反而更加活跃了。因为退耕还林发展林果经济,古柿树除了身后守着的桥山唐皇陵,举目极望,郁郁葱葱,左邻右舍,是一片连着一片的柿子林。 风从山前刮过,柿树沙沙作响。岁月的痕迹,印证在千年柿树的枝枝叶叶。神奇的历史传说,镌刻在频阳大地的山川景物中。富平柿子,甜蜜中国,新的柿子故事,还在精彩续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