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958|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文化] 地名溯源 | 上官的来历及当地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3 10: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陕西渭南

上官的来历及当地传说

105623b0bxcmtyivz0z00v.jpeg

东上官新街牌坊


关于上官村的来历,无史可查,无证可取,无碑记载。据民间传说有三种说法:


【传说一】

在汉朝初年,有姓焦的弟兄五人,姓刘的弟兄四人,姓范的弟兄三人,因灾荒从山西某地大槐树底下的“下官村”,携儿带女,背井离乡逃到此地,分别住在了现在这个焦家、刘家、范家三个地方。讨食为生。他们为了吉利就将此地定为名“上官村”。其它姓氏都分别是以后迁居到此。


【传说二】

但据史料记载,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四子,其母薄氏出身微贱,是魏国的一名宫女,在魏国沦落后和管夫人及赵子儿等,被送到“汉宫织布坊”,整日与织机和线麻团打交道,故养成了勤劳俭朴的性格。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邦“宠幸”了她,并怀有身孕。战乱中,刘邦赐薄氏玉佩一只,作为信物,让其与百姓一起逃难,逃到了现在的定国寺河畔的芦苇丛中生下了刘恒。传说薄氏在分娩时所躺卧之地至今有一片苇根呈血红色,叶片留有牙痕印记。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住到了一个窑洞里,母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一晃十余载后,薄氏身体欠佳,无奈小刘恒手提破罐沿河畔讨饭,由于战乱所致,百姓皆缺衣少食,便空罐而归,并对天长叹“饭真难要也”。

又一次,小刘恒提罐西行讨饭,来到一个村庄,住着一位刘姓人家,勤劳忠厚,乐善好施,看刘恒小小年纪如此聪孝,赏给了刘恒满满一罐子饭,刘恒高高兴兴而归,见到母亲就诉说原委,但薄氏问起要饭的村名时,小刘恒则是一问三不知,薄氏曰“既不知名就叫罐罐村吧”。此后,年过八旬的刘老汉经常接济刘恒母子并将刘恒认作干儿子。公元前一九六年,汉高祖派使臣依据玉佩信物找到了刘恒母子,回京接受封期,薄氏母子一行路过“罐罐村”时,薄氏让停轿,对昔日有恩之人“赏官”,由此村名就叫“赏官村”,

富平县志吴志记为“尚官村”,后演变成如今的上官村。公元前一八O年九月,朝廷吕后篡权被粉碎,众文武大臣认为刘恒母子秉性仁慈,拥刘恒继位登基,称汉文帝。刘恒登基后,“以孝治国”,国富民强,颇得民心,百姓感慨,故将刘恒母子所住窑洞村址,叫做“龙盘村”,把诞生汉文帝之地称“定国村”。后来,汉文帝得知他干爹逝世,封为“老王”,葬于现在上官村路南,后称为“老王家”。其母薄太后不肯过宫闱勾心斗角的生活,长期居住现富平县华朱怀阳城,薄太后病逝后与其一起被掳的姐妹们相继死后葬于定国坡上西南,一连七个墓,称为“七妹冢”。据县志记载,定国寺位于现在东上官乡东北,宋代金正隆年(1156-1161)间,在定国村修建了“定国寺”,并铸造铁佛像一尊,高2.3米,头、手、足为铜质,闭口,目微闭俯视,恭随汉文帝“以孝治国”之意,文革中被毁。


【传说三】


古代有一位复姓“上官”的官员曾在此居住,且为官清廉,百姓对其非常崇敬,因此取名“上官村”以表深切怀念。据说上官有个复姓上官的人,在某朝为官清廉。遭到奸臣陷害。加上皇帝昏庸下了圣旨,将上官大人贬为庶民。但这些好臣贼心不死,要陷害他。玉皇大帝闻知,即派太白金星下凡,扮作一老翁,保护上官大人。上官大人虽然没有遭到奸臣的陷害。但为避陷害,这家人就将姓改掉,所以上官虽叫上官村,但没有一个姓上官的人。上官大人死后,太白金星脱去凡衣,返回天官,向玉皇大帝复命。这一老翁肉身死后就埋葬在现在刘家村村西约二百米处路北地里。此后这里的人就将此墓叫做“老翁塚”。延续至今,1957年将此冢平为耕地。


105623paq8dte3uqyt838j.jpeg


清代富平行政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4-5-4 09:22 , Processed in 0.1270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