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拔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平步青云”般的履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任何蝴蝶扇动翅膀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近日,有粉丝通过留言,他所在单位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局长,在届中调整之际,到了县人大委员会担任副主任一职,单位很多副职都向其表示祝贺。
搞得这位朋友有些疑惑,去了没有权力的人大部门,有什么值得祝贺?
但看得出来,大家的祝福情真意切,丝毫没有阴阳怪气的味道。
我同他说,关于提拔,要平常心看待。
尤其是对领导的提拔,不要以为进入了县人大政协就代表着仕途的终止。
这种“老观念”需要更正了。
比如,桂林市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主任,上个月公示,拟进一步使用任县副处级领导职务。
又如何,百色市某县的政协原副*主席*吕某,目前正担任县委常委职务,从副处到副处很丝滑。
所以,我猜测这位朋友的局长心情是愉悦的,他很惊奇,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原因就隐藏在我说的这两个例子里面。
第一个原因,天花板高度。
基层的天花板不高,每进一步都不像表面那样的轻松,不仅仅是公示上的几行字。
背后付出了多少,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很多常委部门的副职都在盯着这个职务。
对年长的人来说,这是最适合自己的“驻颜丹”,下乡镇就是如假包换的县领导。
书记、镇长要全程陪同,随时为领导做好讲解与汇报。
第二个原因,要比职级好。
好在去的不是县委办政府办,那很可能真正地会退居二线了。
年轻人去县委办学习,积累工作经验。
中年人去县委办排队,寻求工作机会。
有些一等就是好多年,到了最后只能去常委部门挂个普通副职,最后光荣退休。
可是级别还是正科,实际上走得就是职级路线了。
第三个原因,是副处实职。
就像是上面的两个例子,他们的共同点除了能力出众外,就是他们都在50岁以下。
大家只是分工不同,到了各乡镇街道、各县直单位,接待得按处级干部标准。
不仅在政治上还有平调(重用)的可能,在经济收入方面也会增长一大笔,而且处级干部可能会冲一冲二调,甚至是一调。
含金量不是最高,但是确实是副处实职。
工作圈子不一样了。
第四个原因,性价比还行。
“调查研究、审议监督”,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相比实权局长,没有那么大的工作量,压力会下降许多。
忙了争了大半辈子,愿意去这里的人,都会觉得性价比是可以接受的。
回忆以前,在情理法理间纠结,在合理与擦边间踌躇,而现在忽然明朗,没有这样烦恼了。
所以说嘛,先提高行政级别,未来在同龄人不会处于末端,对于这样的任职,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