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市富平县齐村镇街子村南的药王泉池,清澈的泉水一股股地涌出。满脸喜悦的村支书胡国胜热情指点说:“这附近,还有油坊泉等三口泉水咕咕往外冒呢!”齐村镇49岁的党委书记齐杲回忆,小时候这片区域泉眼众多,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泉水干涸了。
泉水被称作“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潺潺的泉流为江河注入清流。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地区,一度干涸、断流的泉眼又“活”了,而这一切都源自一项持续多年的努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涌在地表 功在地下
富平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0%。“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成为富平经济发展的主要水源,地下水位下降,是温泉河古泉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富平县水务局局长刘天奇说。
2000年以来,东雷二期抽黄灌区为富平县提供农业灌溉用水,使得全县农业灌溉水源由以地下水为主转换为以地表水为主。近年来,富平县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区、超载区治理,全县严控新增取水许可,关停自备井,开展水源置换,提高中水利用,推广节约用水,地下水位逐年上升。
“监测数据显示,富平超采区地下水位从2015年的57.28米恢复至2024年41.80米。”渭南市水资源工作中心主任权医平介绍,富平超采区水位较治理前大幅回升,干涸近40年的温泉河泉眼重现涌流。
温泉河古泉复涌只是我国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泉域治理保护的一个缩影,多地泉眼出现复涌。北京断流多年的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实现复涌;2023年,汾渭谷地山西晋祠千年古泉30年来首次复流;1982年断流的河北邢台百泉,自2021年7月以来持续复涌……
“涌在地表,功在地下。”近年来,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相关方案,瞄准华北地区及10个重点区域,精准施策,华北地区、汾渭谷地、黄淮地区泉水流量增大,泉水位上升、部分泉水复涌。
生态补水 法治护航
地处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的卧虎山水库一孔溢洪闸门开启,奔腾的水流顺势而下,汇入下游的玉符河中。济南的地形南高北低,水库下游的玉符河是泉水补给区重点渗漏带。该市水利工程服务中心卧虎山水库服务处处长陈鹏介绍,自2002年实施生态补源以来,卧虎山水库已累计向玉符河补水5.2亿立方米,助力趵突泉等泉水持续喷涌21年。
泉水的稳定喷涌需要法治护航。2005年9月,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又于2017年7月、2023年3月两次重修该条例,进一步落实泉水保护目标和部门职责。
2025年5月29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审查了邢台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邢台市百泉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决定予以批准,由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这是河北省就泉域保护的首次立法。“此次条例对泉域保护范围内分类制定差异化管控,建立泉域监测系统,力争开创泉水保护利用管理的新局面。”邢台市水务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路雷说。
节水优先 科技赋能
轻点手机屏幕,电子水阀打开,喷灌杆开始匀速旋转给作物浇水……在富平县流曲镇流曲村,种粮大户田忠强正在使用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浇小麦地,在该村他流转了1400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2021年开始安装喷灌设备,一亩小麦一年可节水约200立方米。
在富平农村,这样的节水灌溉场景并不少见。“我们在农业领域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配套建设智能计量设施,全县节水灌溉面积66.135万亩。”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杨响利说。富平还鼓励企业利用再生水,运用中水为河道补水,2024年全县利用再生水656万立方米,利用率居陕西省前列。
节水是护泉的长久之计。济南市城乡水务局节水办副主任邬亮介绍,该市建设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节水型社区等各类节水载体772个,城市供水的地下水地表水占比从8:2逐步变为2:8。
科技创新为泉水保护增添了技术“羽翼”。“济南在趵突泉、白泉等泉域建成了213个地下水位监测点,形成比较全面的地下水水位监测体系。”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处处长潘炳江说。针对总面积3843平方公里的百泉泉域,邢台市建成百泉泉域综合管理平台,搭建数据服务中心、预警报警、决策指挥等六大功能模块,实时掌握主要泉眼状态。
泉水是资源,也是财富。“富平九眼莲”是地理标志品牌,“古泉复涌,我们对做大做强‘富平九眼莲’更有信心了!”胡国胜说。邢台市则通过泉水生态价值转化,建成了百泉鸳水公园等地标项目,全力打造“泉城”特色旅游休闲城市。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完善地下水综合治理体系,强化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完善地下水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加强泉水调查监测,持续开展华北地区等地下水超采治理,巩固拓展北京、河北等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试点成效。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