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内吸性除草剂,通过叶面吸收并快速在植物体内传导。与土壤接触后失去活性。用于果园、牧场、林业和工业防除杂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草甘膦在茶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1mg/kg。超标的原因可能是茶农种植时使用不当。少量的农药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呋喃西林是属于硝基呋喃类广谱抗生素,曾广泛应用于畜禽及水产养殖业。《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50号)中规定,呋喃西林为禁用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蜂蜜中呋喃西林代谢物超标的原因,可能是蜂农在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从而带入蜂蜜产品中。食用检出呋喃西林代谢物的食品,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损害人体健康。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GB 14963-2011)中规定,蜂蜜中菌落总数的最大限量值为1000CFU/g。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初始菌数较高,又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材料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和经营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过氧化值反映了食用油脂新鲜度和氧化酸败程度,一般来说过氧化值越高其酸败度越厉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过氧化值的最大允许限量为0.25g/100g。造成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也可能是终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食用过氧化值超标的食品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
含铝食品添加剂(比如钾明矾、铵明矾)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膨松剂和稳定剂,使用后产生铝残留。铝不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不参与正常生理代谢,具有蓄积性,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糕点中铝的残留量不得超过100mg/kg、粉丝粉条中铝的残留量不得超过200mg/kg。造成铝的残留量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商家为改善口感从而违规过量使用。
柠檬黄是一种合成着色剂,常用于饮料类配制酒、糖果、风味发酵乳、腌渍蔬菜、果冻、膨化食品等制品。柠檬黄基本无毒,不在体内贮积,绝大部分以原形排出体外,但也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糕点中不得使用柠檬黄。造成食品中柠檬黄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个别生产企业违规使用导致。
二氧化硫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遇水以后形成亚硫酸。二氧化硫被氧化时可使食品的着色物质还原褪色,亚硫酸对食品的褐变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真菌、酵母菌也有抑制作用,因此既是漂白剂又是防腐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其他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中不得使用。超标原因可能是个别生产者为提高产品色泽或者保鲜违规使用。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内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少量摄入二氧化硫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会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亚硝酸盐是常用的防腐剂和抗氧化剂。亚硝酸盐作为肉制品护色剂,可与肉品中的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玫瑰色亚硝基肌红蛋白,增进肉的色泽;还可增进肉的风味和有防腐剂的作用,防止肉毒梭菌的生长和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腌腊肉制品中最大限量值为30mg/kg。长期食用亚硝酸盐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诱惑红别名艳红、阿落拉红,属于合成着色剂,在食品工业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可用于糖果包衣、炸鸡调料、冰淇淋、肉灌肠、西式火腿、果冻、饼干夹心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腌腊肉制品中不得使用诱惑红。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个别生产经营企业违规使用导致。
来源:陕西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