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见
张增悌 摄
去年春季,孩子们用四年时间完成了我们家族的家谱《六甲城杨氏族谱》(初稿)之后,说要把我近六十年的剪纸作品整理收集一下,编一本《剪纸作品集》。接着,他们就把家里保存的剪纸摆出来,进行整理、分类、拍照、排版、设计、编辑,也请教相关内行人士进行指导。他们不分昼夜地忙碌,大约到了七月份,印出了一本厚厚的《剪纸作品集》稿样。
我的这本《剪纸作品集》收集了大约四个方面的作品:历年在报纸、刊物上出版的部分作品;参加各级各类美展,庆祝各类展出活动的剪纸作品;民俗、传统题材的作品;歌颂中国共产党、赞美伟大祖国、赞美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些几十年的剪纸作品,透射着我从事剪纸艺术的历程和我的剪纸人生。我对每一幅作品大都记忆犹新,有着感情、有着小故事。我的剪纸,见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富平剪纸近七十年的历史进程,背后蕴含着富平剪纸艺术发展的时代脉络,这是我感到最欣慰和自豪的。正如人们谈起富平漫画,就要谈到王同乐;谈富平集报人,就要谈到南志秀;谈到富平皮影,就要谈到惠庆龙;而说到富平剪纸的话, 我是切身经历和力行了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回顾我的剪纸艺术之路,还算是平坦的、充实的、有滋有味的。在我五六岁时,对民间剪纸就有了情愫,乡村人的剪纸手艺就进入了我的心田。我的祖母、姑母都是农村剪窗花能手。我自小就受了这民间艺术的熏陶。一个小男孩,经常跟着祖母学剪花。童年时,给我影响较大的还有一位落脚在外婆村里的乞丐婆婆。她是解放前从河南逃荒过来的。她的剪纸手艺和悲惨命运,深深地烙印在我童年的心灵上。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就爱画画、爱剪窗花,和同伴爱玩纸板剪的“皮影”。我也曾拜三原县一位画相艺人许展老师为师,学过画相。出师后,曾经靠给人画相这手艺出门换粮养家。
一九六一年,我考入了美原高中,只上了两个来月,因家中断粮而辍学回家,在村里当团支部书记、农业技术员,参加生产劳动。在这一阶段,我一边参加生产劳动,还一边在田间地头间歇时画人物速写、劳动场景速写、动植物速写等,经常不离画笔和本子。平时常常给村上各生产队出板报、画墙画、画宣传画、写标语、画窗花、剪窗花;也给刺绣扎花的妇女们画信插、画袜垫子、画手帕等等。经过多年的画画练习,使我很早就打下了扎实的比较全面的绘画功底和手法。
一九六六年,我参加社教回来,大队研究让我进笃祜学校,当了民办工分教师。此后,我就主要担任美术和音乐课。我教美术,因为酷爱绘画和擅长的原因,所以是用心地教,边学边提高,还经常进修深造,并且向县城里的专业书画人士请教。那时候能写会画的手艺人很吃香,是社会上和村里的大能人。我很快乐地从事着我的美术教学和剪纸工作。
一九八五年,我参加了全国剪纸函授学习,进一步系统学习了各地民间剪纸的理论和艺术特点,开阔了视野,由此更坚定了我的剪纸创作信念。一九八六年春节,富平县文化馆举办了我的个人剪纸专展,展出了120幅剪纸作品。我的绘画和剪纸最终走上成功之路。除了个人的挚爱和坚持的原因外,也在于我的工作单位、各级政府、各团体、文化教育部门、各位同学朋友和我的家庭的长期支持,给了我很好的机遇、平台和帮助,让我在剪纸创作和实践的领域里自由耕耘、发挥作用。这是我一辈子都要感谢的!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文艺政策培养的一代乡村人民教师,也是一位农村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所以我对党、对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有着真诚的、深厚的感情。我的教学工作,我的剪纸作品也是扎根于广阔的农村天地、传统文化土壤,而不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个人情趣。可以不夸张地说,我既是一个合格的美术专业教师,也是一个用一生追梦的剪纸人。
搞了一辈子剪纸,在每一个时期,我都思考剪纸的有关问题:剪纸到底是什么?民俗剪纸、原生态剪纸的生命力怎样?富平剪纸的历史源流是什么?富平剪纸的特点是什么?富平皮影为什么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怎样进行剪纸非遗的传承?剪纸在现今社会生活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扮演着什么角色?剪纸人怎样提高剪纸水平等等问题。但是,要把这些问题探讨明白、做明白还是真不容易。
对我来说,剪纸到底是什么呢?
剪纸就是生活。我一生酷爱剪纸,剪纸就是我普通的真实的生活,是有趣味的生活,是文化的生活,也是艺术的生活,但它不是谋生的养人的技艺,更不是赚钱的工具。农村人祖祖辈辈的日常生活尽管充满着艰难困苦、柴米油盐,但也充满着乡土文化的无限乐趣,处处有真善美的东西。生活是剪纸创作的源泉,这些剪纸处处透露着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息。我不抽烟不喝酒,不爱谝闲传,不学打麻将。我的闲暇生活就是静心搞剪纸,而从未懈怠。后来退休了,年老了,晚年生活也是剪纸。按现在时兴的说法,也叫文化养老吧!
剪纸是作品。剪纸人要经常有自己的剪纸作品,让作品说话,作品最具说服力。诗人的作品是诗歌,散文家的作品是散文,小说家的作品是小说,而剪纸人的作品就是剪纸。我的剪纸作品也算是我的诗作、散文吧!几十年来,我大约每月都有新的剪纸作品,或是在创作剪纸的路上。我总是让我的剪纸新作及时走入大众的生活和视野。如果没有丰富的实在的作品,就没有剪纸事业的发展、繁荣和传承。它也就会失去存活的基础。“玉不琢,不成器”。一张红纸,只有经过用心构思巧剪,才能成为一幅好的剪纸作品,才能让人赏心悦目、受到启迪。我的剪纸作品,除了用于教学外,经常在报刊发表,参加各种展览活动,用于进行各类剪纸培训活动。几十年来,我的剪纸作品既是人生画卷,也是时代画卷,交织着社会变革和生活百态的美好。
剪纸是文化传承。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是重要的非遗项目,是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有着灿烂的极强的文化传承生命力。我搞了一辈子剪纸,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我不是独自剪我自己的作品,不是自娱自乐。我搞剪纸,更多的是推动群众性学习和交流活动,也一直没有离开过三方面的传承工作:一是民间艺术特色的传承。剪纸是民间的、是民俗的,民间剪纸的文化知识,各地民俗剪纸的永恒元素,剪纸的传统技艺与工具等等,是需要传承下去的,是需要后人了解清楚的。所以说,不管是自己剪纸搞教学,还是爱好者学习者,都要用心地学习民间剪纸传承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理论,做好这方面的传承。二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剪纸作品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民间艺术载体,要凸显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自信力,这才是血脉的传承、根的传承、艺术定力的传承。三是剪纸的继承人问题。我多年搞剪纸教学,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受到民间剪纸艺术的启蒙,播下剪纸民俗的艺术种子。我也让青年人学习剪纸,我曾举办、参加过很多展览,举办过不同时期的剪纸培训和讲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庙笃祜村就被命名为陕西的“剪纸之乡”。老庙一带的剪纸工艺,七十多年来一直开花结果,影响着一辈又一辈人传承剪纸文化事业。我们富平当地剪纸艺术后继有人,也是很关键的。而今一回顾起我的剪纸生涯,我觉得,我不仅是一个剪纸人,还是一个剪纸活动家,一个剪纸工作推动者。
如果把富平剪纸按创作和题材分为民间剪纸和文人剪纸两大类,我的剪纸类型大约可归于文人剪纸,因为我是个美术教师,也算是一个文化人。文人剪纸与民间艺人原生态的剪纸,区别很大。文人剪纸的作品题材广泛丰富,既有传统的、民俗的剪纸题材和形式,更多的是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与当代生产、人民生活贴近的主题性剪纸。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融汇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真实生活的艺术载体。
渭南电视台录制的非遗宣传片《富平剪纸》中讲到我的剪纸时说:“杨老师的文人剪纸,内容丰富。他擅长人物剪纸,剪纸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他的剪纸是宣德明礼的艺术载体,也是记录社会变迁的历史图册,交织着社会变革、人生百态的命题……他的剪纸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特色。他把富平剪纸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一些学院派的文化人更推崇追求中华剪纸的民俗味、原始味、原生态味,并不看好和支持文人剪纸,不看好剪纸反映时代旋律的内容和意义,也不看好剪纸与人民群众生活的息息相关。但是我的剪纸坚持了我的创作方向,坚持我的创作特点,创作了大量新的剪纸作品。我的剪纸作品从来没有只囿于民俗剪纸传统纹样上,没有只囿于花鸟虫草、清风明月的题材上,也没有去刻意摹仿陕北剪纸、山东剪纸的地域特色而改变自己。我的剪纸也不去涉足创作现代派、抽象派的剪纸题材,没有去追求新异。现代派的剪纸表现手法,那是一些年轻人现代人的事。剪纸是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它是手指尖的艺术,但还不只是手指尖上的艺术,不是让人只成为一个剪花人、铰花人、剪纸匠。说剪纸是民间艺术,是因为它的创作过程充满真情、智慧和文化情怀,剪法上有细腻流畅、粗犷简洁。剪纸融汇着绘画设计,讲求阴阳取舍,线条变化,虚实留白,特征鲜明。而不是依葫芦画瓢,不是单纯的摹仿描红,刻板的复制。剪纸它没有做作,没有虚伪的东西。
如今剪纸犹如暗夜明灯,煜煜闪光。隔些时日,我就把我的剪纸原作翻看一下,找这找那。因为一看以后,就好像回到我原来搞创作的那个时代了。它就像历史原来的样子,让我想起了许多以前的事,想起许许多多以前的人,体会到剪纸的味道很好,也大有敝帚自珍的意味。最后,我想说,我对剪纸文化的愿望一贯是:“要挖掘、继承、发扬剪纸艺术,将剪纸艺术推向大雅之堂。”
岁月如剪,纸花烂熳。富平剪纸从历史中走来,以她鲜明的、独特的姿态,传承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永远宁静,温馨平淡,恒定久远!
杨如见 男,富平老庙人。1944年出生,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富平县工艺美术大师。剪纸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展览。来源:富平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