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250|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文化] 佛教研究讲义(六)

[复制链接]

577

主题

6

回帖

2966

积分

柿草三级

Rank: 8Rank: 8

积分
2966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邢望贤
                第一节
     四,人类心理与精神需求
    人类是动物,具备了世界上所有动物,应具备的一切本能。人类又是高级动物,那又高级在什么地方呢?人类高级在有心理和精神需求,高级在人类会思考,有逻辑思维和思想,高级在有学习和摸仿能力外,还具备有创造能力。人类具备的这些超越动物本能的能力,是这个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不具备的,是独此一份的,这也是人类能够高高在上,处于世界动物的食物链顶端的特有能力。换句话说,人类有感情表现,有心理活动,有逻辑思维与思考,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智慧。
     人类是群居动物,只有群居才能把人类,对付自然界的能力最大化。群居的人类,才可以称得上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在解决吃饭问题以后,人类对心理与精神的需求更加强烈,更加需要。例如,人希望人类社会在分配食品时能公平公正,人也希望得到人类社会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更希望在人类社会拥羡慕的地位。人需要得异性的羡慕与崇拜,人需要组成家庭,并从家庭得到温暖,人需要人类社会的人们关心与爱护,人希望自己有在人类社会展现能力的平台,人希望不被人类冷漠与抛弃,希望在受伤,生病,生活困难和情绪伤感的时候,可以得到人类社会人们的同情,鼓励,支持,关爱和心灵慰籍等等。那么,人有这么多心理期待期望的需求中,就是一种天然的,自身心理的渴望,如果人类社会满足了他的需求,他会信心倍增,斗志昂扬,干事情都阳光灿烂,做什么事情都成什么事情。反之,人类社会没有满足他的需求,漠视他的需求,他则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毫无斗志,了无心情,干什么事情都觉得困难重重。这些就是人类天然共同存的心里因素。
       对于人的心理问题,无论是远古人类,还是现代人类,人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因素,都是相通和传承延续的。不能说古代人类,或者二千多年前的人类,在感情上,心理上所表现的形式有极大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人类社会对单个人最大的伤害是冷漠,和动物世界一样,冷漠到只剩下一人落单,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远古那就叫抛弃,意味着随时随地,有可能被同类吃掉,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其他动物吃掉!我特别爱看中央电视台九台的《动物世界》栏目,即便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狮子,豹子,一旦被族群抛弃而落单,那后果也是严重的。我也不记得是谁了,有一个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三个发酵的面团,分别放在三个相同的容器,把三个容器又都放在一样的环境中,然后对三个面团采取了三个不同的态度,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第一个采取了表扬,鼓励,赞美。第二采取了漫骂,羞辱,指责。第三个采取了冷漠。过了三天后,第一个面团发酵漂亮,旺盛,第二则明显比第一个有差距,第三个干脆发废了,酸了。按说面团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都经不起冷漠!
      四大宗教,尤其是佛教,是古印度的特殊时期发展起来的,我虽然没有去过印度,但心里无限向往那兰陀寺,向往法显,唐玄奘他们曾经取经的圣地。古印度时,由于地处喜玛拉雅山南麓,气候适润而温暖,人的感情丰富而细腻,敏感而柔婉。可惜了,可惜了,公元七世纪,美好的古印度终结,遭遇阿拉伯人入侵,入侵后的占领者只许印度人说阿拉伯语,不许说古印度语,经过八百多年的统治,印度人已经忘记自己的母语了。十二世初,西方殖民者又看上印度,英国人最终占领了印度,这个印度就是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全部,被盎格鲁人占领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又不许印度说阿拉伯语,改好说英语,又经历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中叶,印度才独立,但英国人使坏,搞个印巴分治,印巴分治之初,北巴基斯坦和南巴基斯坦还属一体,虽然中间隔了印度,但是一国,这时阿三学习的坏起了作用,最终南巴基斯坦独立,叫孟加拉国。现代的印度人,是阿拉伯强盗与盎格鲁流氓的综合体,所以我们称阿三,他们已经把佛教丢了快二千年了,佛教在印度已经是大学的一门选修课。
      现代人叫文化交流,来而不往非礼也,佛教在中国发展后,到唐代达到顶峰,后来逐渐融入中国文化。现在印度的佛教研究,却要从中国取得资料,神奇吧?这才是文化交流,或者是文化回流。
    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之中,佛教是把人本思想融入自己的经典之中,并且是为了满足古印度人的心理状态和精袖需求而产生的。也算作人类社会心理需求,倒推思想哲学领域必须产生的社会精神产生品。况且当时古印度人民,生活状态优越,食物链充足,气候温暖而湿润,人民感情丰富而细腻,而为政当局的统治既宽松又自由,为佛教的发展,创造极其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由释迦牟尼的生活状态和与学生之间的学可交流看,他们可以在一起,谈天论地,各舒几见,个人主义和个性思维飞扬,参与者都对佛教的发展添砖加瓦。这样,佛传三祖阿南才会把佛祖和群体僧侣的言行记录下来,汇总到一体,构成了佛教经典的理论基础,后又经过几百年的后续阐发,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佛教。
(待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5-11-14 05:48 , Processed in 2.6554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