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大肠菌群标准值为n=5,c=2,m=10,M=100CFU/g。造成大肠菌群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人员、工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菌落总数标准值为n=5,c=2,m=10000,M=100000CFU/g。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初始菌数较高,又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材料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和经营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柠檬黄是一种合成着色剂,常用于饮料类配制酒、糖果、风味发酵乳、腌渍蔬菜、果冻、膨化食品等制品。柠檬黄基本无毒,不在体内贮积,绝大部分以原形排出体外,但也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规定,糕点中不得使用柠檬黄。造成食品中柠檬黄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个别生产企业违规使用导致。
含铝食品添加剂(比如钾明矾、铵明矾)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膨松剂和稳定剂,使用后产生铝残留。铝不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不参与正常生理代谢,具有蓄积性,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规定,豆干、豆腐、豆皮等中铝的残留量不得超过100mg/kg。造成铝的残留量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商家为改善口感从而违规过量使用。
山梨酸又名花秋酸,多用其钾盐。其抗菌性强,能抑制细菌、真菌和酵母的生长,防腐效果好,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食品防腐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规定,在豆干、豆腐、豆皮等中不得使用。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者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不佳而违规添加。山梨酸可参与体内正常代谢,几乎对人体无害,只要摄入量在食品安全限量范围内并不影响人体健康,但如果长期大量服用,会给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糖精钠是食品添加剂中常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长期过度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规定,发酵面制品中不得使用糖精钠(以糖精计)。不合格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增加产品甜味,违规超范围使用。
甜蜜素,其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常用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80倍。可用于饮料、果汁、冰激凌、糕点、蜜饯等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规定,发酵面制品中不得使用甜蜜素。甜蜜素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生产企业为增加产品甜度,违规超范围使用。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一种广谱食品防腐剂,毒性较低,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规定,发酵面制品中不得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不合格原因可能是企业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违规使用该添加剂。
铅是常见重金属污染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粮食、蔬菜、水产品和饮用水等食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食物是铅带入人体的主要来源之一,食品中铅及其化合物可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铅是蓄积性的重金属,只有当人体中铅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发身体的不适,在长期摄入铅后,会对机体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产生损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中规定,酱腌菜中铅(以Pb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5mg/kg、其他谷物碾磨加工品中铅(以Pb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2mg/kg。不合格原因可能是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含铅的容器,也可能是食品原材料在生长、生产过程中通过土壤、空气、水等途径导致铅污染。
毒死蜱是一种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的有机磷杀虫剂。《代用茶》(GH/T 1091-2014)中规定,毒死蜱在代用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2mg/kg。超标的原因可能是茶农违规使用。少量的农药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
氧乐果属于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较强的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主要用于防治吮吸式口器害虫和植物性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氧乐果在茶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5mg/kg。超标的原因可能是茶农违规使用。少量的农药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
过氧化值反映了食用油脂新鲜度和氧化酸败程度,一般来说过氧化值越高其酸败度越厉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膨化食品》(GB 17401-2014)中规定,含油型膨化食品和非含油型膨化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最大允许限量为0.25g/100g。造成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也可能是终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食用过氧化值超标的食品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