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303|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文化] 佛教研究讲义(十一)

[复制链接]

585

主题

6

回帖

3005

积分

柿草三级

Rank: 8Rank: 8

积分
3005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邢望贤
      佛教溯源与佛教精神
                第二节
     (二)社会根源
     居土们,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汉明帝刘庄,大张旗鼓地派出使团,迎请佛之前,中国地区佛教有没有流传呢?有没有从天竺来的,佛教传教士呢?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不但有,而且在当时的公王贵胄中,已经悄悄地传播,已经慢慢地流行。那么,佛教本来就是外泊文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愿意信奉供奉呢?怎么就慢慢地,潜移默化地入主中原,登堂入室,成为中国老百姓的选项呢?为什么会迅速地融入中国文化,并且,与中国文化相行不悖,相德益彰,成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站在研究与思考的角度来认识,说明佛教的基本内容与佛教彰显的精神,以及佛教采取的传播方式,佛教运用建筑艺术,塑像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深得中国人心的,有其应有价值,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所以,佛教扎根中国文化的社会根源。
      我疏现其脉络,观察其形迹,汇总其表现,觉得其社会根源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居士们如果觉得有不妥之处,请大家独立思考,提出补充意见。
      1,高压政治造成的变异
       中国历史发展到东汉时期,尤其是刘秀重新建立政权以后,与刘秀一起打江山的南阳派势,河北派势力异军突起,由于他们拥有开国英雄的光环,迅速地占据了东汉政权的军事与经济权力,从中央朝庭到地方州县,分别以行政长官和州牧,划分势力范围。而原来潜在的,全力支持刘秀打江山的刘氏宗族势力,以及地方原有的豪强势力,受到挤压和排斥,于是,他们相互攻讦,相互倾轧,相互攻击,达到相互妥协,共生共赢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盘踞在人民头上的四座大山。他们自恃自己是开国功臣,或者是自己的祖先开国有功,便肆无忌惮地,理所当然地盘剥社会财富,肆意妄为地摄取地方政治经济权力。尤其是刘秀执政后期,和刘秀去逝以后,中央政府对四股势力,制度上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节制,他们便成为东汉社会的恶性肿瘤。
     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认可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是自古以来,都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在东汉特别响亮,由此而流传千古。既然老子是英雄,是开国功臣,那么儿子也是好汉,可以顺理成章地取得社会政治地位,一旦有政治地位,就可以摄取社会财富,占有天下财富,这便是开国功臣,乃至他们的二代,三代,甚至孝子贤孙们认定的天理,也就是他们认定的王法!不服气,可以呀,让你的先人们也去打江山呀!二是老子舍生忘死地打江山,就是为了今天占有天下财富!就是为了地位与财富,这就是理直气壮的理由!所以,皇帝让我管理这一州,这一州的政治,军事,经济都得老子说了算!老子就是这州之主,老子就是这州的天!老子可以占有这一切!
     东汉的政治体制,造成老百姓头上有四座大山,而老百姓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一是普通的老百姓从政治上没有出路,从经济上纯属依附,可以想象他们的日子存多难!其实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追求的就是政治清明,人人都有出路,有展现才干的机会,可是,盘踞的世胄政治势力,根本不会给老百姓政治出路,即便你们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有足够优秀的品德也不行!因为行与不行,不是老百姓说了算,检验行与不行的标准是世胃势力定的,把关的也是世胄势力,他们认为你行,那你就行,他们认为你不行,即使你优秀也不行。二是老百姓没有经济占有权,取得权与支配权。即便取得财产,拥有财富,如果没有依附在,四大股势力的羽衣之下,一般老百姓根本保不住财富与财产。所以,在东汉,每州不但自己拥有军队,而且老百姓如同依附的奴隶,老百姓已天然区域划分,只好依附在自己地域的世胃势力,如果老百姓没有归属,在范围之内,就如无主的阶级异已分子,到处不受待见,也不受欢迎的!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曹操追杀刘备之时,那么多依附于刘备的老百姓,为什么会放弃家圆,拖家带口地跟着刘备一起跑,就是这个原因。
     佛教精神有麻痺人们思想,和精神的特殊功效,恰巧痛苦异常的老百姓,在政治压迫之下,在经济盘剥之下,在生活困苦艰难之下,在喘不过气的动荡与倾轧之下,望着苍天而茫然无助之时,唯有把心中的苦楚,心灵的创伤,默默地深藏起来,寄托给神灵,祁求神灵的保佑,寄希望于神给自己开辟新天地,所以,佛教被当作了人们精神的麻醉剂。
      2,造神运动的结果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神秘文化,佛教寺院造神像,应该追索到古印度的那兰陀寺,那曾经是中国第一个高僧法显,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后来到印度取经的玄奘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学习讨论佛经,最后还把重要的佛教经典带回中国。那兰陀寺的古印度建筑,和那兰陀寺把佛祖和二世迦叶,三世阿难以及许许多多的佛系高僧,都用塑像表现出来,以供后人敬仰和纪念。但是,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把这一形式形成固定模式,进一步走向神化,而且把神化发扬光大。
    (待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5-11-20 00:20 , Processed in 0.15740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