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塬下 打响通车“冲刺战”
本刊讯 初冬清晨,薄雾如纱,轻轻笼罩着静谧的石川河,水面泛起碎金般的波光。荆山塬在朝阳映照下,轮廓愈发显得雄浑厚重。塬畔河旁,富平南站-这座现代化的高铁站房傲然矗立,银灰色外壁在清冽空气中闪烁着金属光泽。站前广场上,人声与机械声交织沸腾,一股抢时间、追进度的热浪扑面而来,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站前广场建设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多支作业队伍如同配合默契的乐团,在各自的“声部”上精准演奏。铺设青石板步道的区域,老师傅马建军半蹲着,用卡尺仔细测量砖缝,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沉稳地调整地砖位置,确保每一块都严丝合缝。“站前广场是富平递给旅客的第一张‘名片’,于细微处见品质,我们一点都马虎不得。”他语气坚定。不远处,运输车辆穿梭不息,压路机来回碾压,进行路基的最后夯实与基层铺设,处处涌动着火热干劲。
“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候,容不得半点松懈!”陕西靖和建设有限公司站前广场项目部经理王永庆声音略带沙哑,眼中却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指向热火朝天的工地,“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力争11月底完成施工任务,确保12月26日高铁如期通车!”
这个占地约51亩的广场、停车场及三条总长1.3公里的配套项目,凝聚着他和团队近半年的心血。回想起建设历程,王永庆感慨道:“6月下旬进场,干劲正足,没想到10月份遇上持续40多天的连阴雨,工期一下子变得异常紧张。现在通车在即,我们只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挤出来。工地上常说,‘我们多干一小时,工程就能往前推进一步’,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
为确保站前广场及配套设施在高铁通车前全面投用,各参建单位正通力协作,全力攻坚最后节点。富平县住建局市政建设工程队队长陈为国几乎“钉”在了工地上,他表示:“自6月以来,我们全力协调配合,确保人力、物料及时到位,绿化、排水、消防等配套系统无缝衔接。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确保质量过硬,全力保障配套设施在高铁通车前高质量投用。”他展望道,“项目建成后,这些道路将有效连接富平南站与城市主干路网,形成高效的‘一进一出’交通格局,确保高铁开通后旅客能够快速集散。”
与站外喧嚣的施工场面相比,站房内部则是一片紧张而有序的“模拟战场”。自动售票机、安检仪、闸机等设备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反复测试。58岁的站长李彦斌,两鬓已染霜,但身姿依旧挺拔,正专注地查看监控屏幕上的各项运行数据。从事铁路工作四十年,他把富平南站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收官之作”,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与责任。
“白天模拟演练各种客运组织流程和应急处置,晚上核对数据、复盘问题、立即整改,直到每一项指标都达到最优标准。”这就是李彦斌在试运行期间的日常。他介绍,试运行阶段,配合进行故障模拟、应急救援演练、全员业务培训是确保未来运营安全万无一失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已密集组织了48项应急演练,覆盖自然灾害、大客流冲击、设备故障、车次晚点等所有能想到的突发情形。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反复锤炼,让每位员工都成为关键时刻顶得上的‘安全卫士’。”
“设备零故障、人员零差错、旅客零担忧”,这“三个零”目标,是这位老站长对自己站好最后一班岗的郑重承诺,也是一名老党员践行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求的最朴实行动。他看着窗外一列列飞驰而过的试运行动车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不舍。
交通运输关系国计民生.服务千家万户。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加强区域城乡互联互通,强化薄弱地区覆盖和通达保障。“富平南站的建设,放在全国交通大棋盘上,可能只是完善路网的一小步,但对我县而言,却是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一步。”富平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刘寅龙表示,“高铁开通后,富平将正式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走出去和‘引进来’都将更加便捷高效。可以预见,未来,这条高铁将成为一条高效的‘经济走廊’。它既能让我们的特色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快速对接更广阔的市场;也能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富平,深度体验县域的文旅资源。我们的任务,就是紧抓机遇,顺势而为,加快南站周边配套设施、重要通道建设与提升改造,倾力打造“开路先锋、畅行富平”,为建设交通强国,现实“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贡献富平力量。”
暮色四合,荆山塬的轮廓渐渐隐入黛青色天幕。富平南站站前广场的灯光次第亮起,将广场映照得如同白昼。工人们的身影在灯光下被拉长,依旧在进行着最后的打磨与清理。此时,一列试运行的动车组如银色闪电,悄无声息地滑入站台,又迅速驶向远方-它承载着富平人民对便捷出行的渴望,也运载着这片土地对未来的憧憬。(董佳琪)
来源:富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