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5354|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文化] 崔家堡纪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7 23: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陕西渭南

崔家堡纪事(三)
文/张军良


崔家堡是一个很小的村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人口大概只有不到200人,住户大概有40多户,由老城和城下向东西依地形分布,居住分散。

堡子的地形呈三级台形,最高处是老城,出城门向西是一陡坡,坡路下到大约城墙的腰部向西向东分别拐了两条路,这便是第二台。由西路和东路一直走,分别下两个坡,便到了最底台,这个台便是石川河几百年或者上千年前冲积的滩地平原。

外处的人以为崔家堡的人都姓崔,其实不是。堡子有三大家族,分别是崔姓、黄姓和张姓。我虽然也姓张,但并非这里这个张,而是另一个张。

据我祖父说,他很小的时候是被他父亲和母亲用担子担着从河北一路逃难落脚到了这里,然后长大娶妻生子,成了名付其实的崔家堡人。
我的家就坐落在坡路西拐旁边的老城根下,最早是两面土窑,后来增添人口盖了瓦房。

我的祖母是当地人,据说嫁给我祖父的时候只有十七岁,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小脚女人,但性子很爆烈,我经常会听到她和祖父大吵大嚷,那时我很奇怪的想,一个连路都走不快的小脚女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嗓门?
但是祖母的饭做的特别好,特别有味道,每次祖父从地里回来洗完手脸坐到桌旁,祖母就把饭端上来,吃完了又端走,我很少见过祖父进过厨房。

由于是小脚,祖母很少上地,洗完锅碗后就开始纺线织布。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儿女很多,穿的衣服全是手工做,所以祖母特别辛苦。
虽然祖母脾气不太好,但心底很好。我家的门前是大路,路的对面住着一户五保户,祖母经常会让我送些馍和饭过去,有时做了好吃的,会直接把人叫过来一块吃。

这个五保户和我祖母一样也是个小脚女人,但她的脚比祖母的脚更小,年龄却比祖母大多了。我很少听过她说话,总是以″ 嗯”或″ 哦" 之类的字表达,在我童年的那几年里,我总以为她是个哑巴。


她早上起的很早,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出门都会看到她。她的家是一孔大点的窑洞和一孔小点的窑洞,小窑洞放柴,大窑洞居住和做饭,没有院墙和院门,窑洞前面放着几块石头和一个碌碡,她就坐在碌碡上。
她从来都是面朝西坐着,不论是早上还是中午还是晚上,也不论是春夏秋冬,从来都是一个姿势,始终没变过。早晨,阳光照在她的头上和背上,脸上看不清,满头的白发被大阳染成金黄。黄昏的时候,霞光照在脸上,她苍白的脸变得红通通的,要不是头后面盘着的白发和黑色的大襟衣衫,这个时候的她还真不象个老太婆。

祖父说,他来到这里的时侯她就住在这里,那个时候她就已经守寡了。据堡子老人讲,她嫁到这里的时候,丈夫家里人对她不是很好,婆婆不但骂她还经常动手打她,丈夫人老好,实在没办法就领着媳妇从老城搬到了这里住,从此她有了笑声,人也活沷精神了。

谁知好景不长,当年的腊月就出了事。那个年代社会动荡徒匪猖獗,一个晚上来了一股徒匪要攻老城,但苦于城高攻不破,便逼着她丈夫去喊话打开城门,那知这个后生是个倔脾气,始终不吭一声,徒匪气急败坏,一顿拳打脚踢,天快亮的时候徒匪撤走,而这个后生却被毒打的鼻口出血,躺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那一年,据说她才十八岁,嫁到这里还不到两年。从那以后她就成了“ 哑巴” ,一直守寡。解放后政府成立了农业社,她成了生产队的五保户。
当我上完小学,去坛山寺上初中一年级的那一年,这个老太婆走到了她人生的终点。那是九月份的一个早晨,我照例早起上学,开了前门却没看见坐在碌碡上的她,便回头喊祖母,祖母已经起来了,她住着拐杖急步迈着小脚赶到窑洞前,但没叫开门。

后来祖父过去和一同闻声赶来的邻居撞开窑门,大家看到躺在炕上的她已经离世了。听老人们说,给她入敛的时候,她的手里拽着一截头发辫子,拽的很紧,怎么使劲也掰不开她的手。那截辩子是她丈夫的,是她丈夫去世时她亲手剪下来的。


据老人讲,她去世的时候年龄超过了百岁,她丈夫离世时她十八岁,也就是说,她守着那截辫子度过了漫长的八十余个春夏秋冬……(末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军良,富平庄里长春村人,富平县词楹联学会会员,富平人网会员,南湖书院院士,乡村诗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4-4-20 16:37 , Processed in 0.1223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