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1866|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文化] “中华原”“中华郡”名号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7 23: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陕西渭南
“中华原”“中华郡”名号探索
文/刘登锋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中华”二字给人的印象就是“中国”与“华夏”两名号的合称。读了顾颉刚和王树民先生合写的《“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一文后,颇受启发,便有了对富平“中华原”、“中华郡”的探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我国的文明发源史看,先有“夏”或“中国”。在古史传说中,夏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最早建立的朝代。夏文化的特点是以农耕和城居为主。农耕须注重水利,所以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从《世本》“鲧作城郭”,《作篇》“禹都阳城”。得知阳城即建筑于山南或水北的城。可见夏代已经具有了古代城邦的形式。后来夏朝为商朝所代替,而农耕和城居的文化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所以夏的名号也依然保留下来。城中之地也称为国。住在城中的人即为“中国人”或“中国民”,简称“国人”,以区分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民。故《说文·文部》云:“夏,中国人也”。《尚书·梓材》篇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与先王”。这里所称的“中国民”及“疆土”是指周统治者直接统治下的那部分土地和人民。说明周的起源与夏有密切的关系。

从《国语·周语》看:原来周的祖先是夏朝管理农业生产的官,他们世代充任此职。周人的文化生活既由夏代传来。周统治者直接统治的土地,即其城邦之内仍沿袭夏的称号。称“区夏”或“有夏”、“时夏”。在周朝的统治地位巩固后,“中国”之名逐渐演变为专指周王的统治区域。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又云“惠此京师,以绥四国”这样就使得“中国”与“夏”同为表示周文化直接统治的地区。按照周王国的组织形式,分封了许多小国。这些小国因数目很多而称为“诸夏”。春秋时期,周王东迁洛邑,实力已远不如西周时期,而列国(小国)则大有发展。如周人自称“我周东迁,晋郑是依”。晋国以建立都邑的办法逐渐蚕食戎狄的游牧地区。“诸夏”国家有联合抗御夷狄而成霸主的便应运而兴。所以“诸夏”之称在春秋时期多见使用,并推衍出一个“华”字来。按华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其音相近。增用一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二字可单用,也可合用。如“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也可称“诸华”、“诸夏”如“诸华必叛”。

在战国各列国相争的时候,定于“一”的思想已经产生。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华”“夏”等字已不适用,而“中国”一词便广泛的使用起来。到两汉时期,承战国以来的趋势,以“中国”为我国的统称。其后历代或分或合,实际含义略有变化。大致统一时期指全国疆域,分裂时期则指中原地区。而由于汉代统一时间较长,社会文化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有了更改名号的要求。同时学术上的复古思潮兴起。一些旧名号也使用起来。各名号不论其原义如何,此时所用者皆与“中国”之意相当。而“中华”一名亦从此始见于史书记载。

从现有的文献看,“中华”名号的使用,首先是在天文方面,天宫既然可以用“中华”命名,世间某些统治者便也多用“中华”为宫门之名。如:后赵石虎的宫中即有“西中华门”之名。北魏宫中也有中华门。《北史·叙传》称:李宏为“中华令”应为主管此宫门之官。
从以上不难推测,秦到汉初富平就有可能已有了“中华原”的名号。在论证之前,先明确“中华原”、“中华郡”在富平的具体位置。《富平县志》孙志记载:“”自定国寺而起,历刘集镇、八公原(即八公塠)至明水滩南原为中华原。巅有“华原頭”。就是说中华原西起定国寺,延东经留古、刘集、八公塬(八公堆)到明水滩南原巅华头庙。(即秦始皇降华阳公主与王翦成婚处)。中华郡:“西魏大统间(文帝大统五年,即公元539年)徙富平于今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即石婆婆塬。后周闵帝二年(即公元558年)于县置中华郡,以在中华原右故名。领富平县。”有了上面中华原、中华郡的位置。再说秦时的临时都城栎阳(栎阳在今阎良武屯乡关庄和御宝屯一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西南距今栎阳镇(唐时建)约25里,南距渭水约15里,东北与富平为邻,北距康桥镇仅隔石川河)。秦献公二年徙都栎阳。直到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栎阳为都34年。栎阳因优越的商业地位和交通地位,以至于汉初仍作为都城。从栎阳发现带有“栎市”的砖瓦,说明栎阳有市,有经济活动中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长安以西的雍(宝鸡的凤翔)和其东的栎阳,皆以经济繁荣著称。再加之富平留古乡水北村一带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的秦汉战国文物,特别是兵器的量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可能战国时期的秦兵械厂在栎阳)可以推测,富平水北一带就是秦献公与汉初的临时都城的墓葬区,而且献公和孝公两位秦公的墓葬也有可能在那一带。据考古探知,栎阳城,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城内有东西并列的两条大街,一条南北大街,分别与六个城门相连。宫殿区在城的中央,宫门正南城门。手工业区在宫殿区外的东北、东南,杂以居民和商业区。栎阳都城的王陵区设在郊外的西北部(也就是富平境内的中华原到留古水北一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95年,阎良区关山镇财政所后的土壕里发现一古墓,是北周大将军王懋夫人贺拔氏的合葬墓。据墓志载“葬于广阳县万年乡中华原。”(也就是今阎良关山一带)。紧北邻就是富平留古水北一带。所以秦汉初的临时都城栎阳城北门一出就是中华原(据全国大多带“华”“阳”地名的一般都和皇家有关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至于中华郡就不难理解了,县志是说在中华原右得名。据前人的研究“中华”名号不仅表示一定的地域,更表示一定的文化和具有这样文化的人。这点为其他名号所不及。“中华”名号和“中国”名号一样,在整个历史上都是表示全中国的。当北魏接受中原文化到一定程度时,也就可以同样的以“中华”自称了。如北魏末年鹿悆甞赋五言诗:“峙山万杖树,雕镂作琵琶。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再加之北周中华郡首任郡守令狐整与西魏宇文泰是铁杆关系。曾赐姓宇文整。算是宇文泰的掌北大门的郡守。民间说:中华龙,龙有九子,其义自显。

总之,我们祖国是世界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关于“华夏”、“中国”、“中华”的传说,随着越来越多出土文物的考证会更加的明晰。我们富平能有中华原、中华郡这样唯一的名号,说明在历史上的位置十分重要。按风水布局而论,也是深奥莫测的。这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探索与臆说,敬希通识之士指正。
写于2020年7月3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4-5-18 11:44 , Processed in 0.1227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