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5846|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文化] 富平 县温泉河畔下庙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0 00: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陕西渭南
温泉河畔下庙村
文/李思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渭北旱原地带,随处可见梯级明显、高低不平的台原地貌,其间有河流、峪道冲刷留下的自然分割,鸟瞰如鱼鳞组合,台原之上分布着很多村庄,我的家乡下庙村就是其中之一。下庙村是富平县282个行政村(社区)之一,位于县城规划区东北角,北依浮原,南靠温泉,焦家、下庙、东朱三个自然村堡自西向东一字排开,曾经的温惠渠、怀德渠潺潺流过,现在宽阔的怀德大街穿村而过,城镇化的推进为昔日闭塞落后的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
下庙村名声不大,来头不小,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村名因庙而来,庙因西汉文帝母亲薄太后而建。据《富平县志》记载:汉薄太后母灵文侯夫人曾建园于怀德县(今华朱怀阳城)南。太后省母,常临此。太后仁厚,每至,父老伏道迎送,询其疾苦,免其徭役,又为其兴修水利,使沿河(温泉河)一带居民安居乐业。太后崩后,父老感念恩惠,建庙以祀。在浮原之上,温泉河一带建薄太后庙三处,一在薄台侧,一在窦村,一在华朱,共为三,故有上、中、下之称。上庙,庙在浮原西阜,祀汉薄太后,有汉薄太后庙碑,杨琦撰碑。祠庙俗称疙瘩庙。解放后在废祀旧址,几次改拆另用。中庙,在窦村堡内,俗称大庙。解放后,先后作为医院、法院、检察院驻地,现在是县政府所在地。下庙,在华朱乡东南下庙村,已无。据老人回忆,庙占地八亩,有正殿、送子圣母殿、孙真人药王庙、观音庙、马王庙、三官庙等。同治年间遭战火烧毁,光绪年间重修,1956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朱堡朱二先生(名廷桢,清岁贡生)曾为山门题写了一副对联,云:“大小姐,上下庙,南北路上买东西;”下联是:“小老爷,进退厅,冬夏房中看春秋。”为戏台上题写的是:“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下联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至今脍炙人口。下庙一直作为学校使用,文革中,庙中的文物被全部破坏,这座学校也为下庙村培养出了很多名牌大学生。1985年,将庙的建筑全部拆除,另在街东重建学校。如今的富平中学就位于当年下庙故址的西北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下庙村地处渭北腹地,临水而居、河渠纵横的现象实属少见,比起其他干旱地区来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村子南边的温泉河,以其水至隆冬不冰微温而得名。河两岸浸泉分布较多,犹如母猪乳形,故也习称母猪河;又以沿河盛产芦苇,亦名苇子河,当地也作芋子河。昔时,温泉河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渔矶人影,浣纱溪女,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优美动人的天然画卷。清邑人惠之介在《游温泉》一诗中曾描述道:“湛湛温波远,依流趣不稀。树深莺语细,溪静浪痕微。空翠连巢阁,野烟隐钓矶。秋风芦荻裹,白鹭下还飞。”温泉河水利资源开发也比较早。据清光绪《富平县志》记载:引温泉河水修渠7条,渠名是怀德渠、顺城渠、玉带渠、倒回渠、圃田渠、宏济渠、直城渠,累计灌田面积37.1公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河村堡纷纷建起抽水站,通过多级翻水,一直把温泉河水引向北原。下庙村焦家堡的抽水站建在堡子正南,三级翻水上原,几乎把原上所有土地纳入灌溉范围,直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小井灌溉的普及,抽水站年久失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又据旧县志记载,温泉河盛产雉鱼,味道鲜美,亦有螃蟹、蚌、鳖、鲢、鳝、鳅、田鸡等。沿河两岸所产莲藕、线麻、芦苇及蔬菜,闻名遐迩。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因地下水位逐渐下降,源泉时有涸减,流量甚微,河水常断流及其它因素,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到上世纪90年代,温泉河已非昔貌,鳞介绝迹,莲藕、线麻、芦苇等种植面积大为减少。
最让下庙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莫过于“白沙利核甜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在县城街道上仍能听到个别商家沿街叫卖“下庙甜桃”的声音,殊不知这一地方特产早已绝迹。清末民初,在温泉河北岸台原上焦家、下庙、东朱均种植桃园,连成一片逾百亩。初春时节,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草色遥看近却无”,园中桃树上的花蕾,争相乘机挣破已经孕育多日的花苞,绽开一簇簇粉盈盈的红色花瓣。到了“俯瞰杏林白云飘,春风送芳到山腰”的时节,数千树桃花含笑争艳,庙前台原一片红色,引得游人如痴,于是携伴携酒,寻找“桃花映日鲜”的深处,饮酒猜拳,甚至放浪形骸。等桃子成熟的时候,这里的买桃人络绎不绝,人人赞其“皮嫩、汁多、味甜”,可惜自1920年以后,因来往军队骚扰,将桃园破坏。兹后虽然仍有断断续续的传承和引种,但由于规模偏小、不耐运输及储藏等原因,下庙“白沙利核甜桃”最后一处约5亩地左右的桃园在上世纪末最终消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昔日,下庙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农经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过去。但历史是一面镜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堡,继承与发扬祖先吃苦耐劳、勤奋争先的精神永远都具有生命力。温泉河畔的下庙人,除过一般的粮食种植外,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线麻、芦苇、蒜苗等种植,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较为殷实。当然,这也与当地人的勤劳吃苦密不可分,毕竟“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记得小时候,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到户,传统的耕作模式仍在持续,村里的人们一年四季都在忙忙碌碌,五月抽蒜臺、六月收麦、七月铩麻、八月栽白菜、九月栽蒜、十月收玉米种麦子、十一月收蒜苗铩芋子,其他时节也都安排的满满当当,家家户户妇女剥麻、男人破糜(芋子)编席卖蒜苗白菜,这样的生产经营模式一直流传至上世纪90年代。虽然辛苦,但也乐在其中,有吃有喝有钱挣,在经济相对贫瘠的时代,无疑也成为群众自给自足、追求幸福的原动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线麻的种植管理大致与蔬菜相似,春天整地时,下足底肥(土粪),中间用一次料子(尿素)催盛,浇水应依据气候和湿度而定,原则上,喜涝不喜旱。入伏后,阴历6月份左右,线麻迎来收割、沤泡季节,会持续10到15天左右。收割线麻非常辛苦,非精壮男劳力根本不能胜任,前边几个人用一种特制的圆形砍刀把线麻一根一根砍下来,后边一个人抱起一小捆线麻用麻刀(貌似日本军官指挥刀的形状)“嗖嗖嗖”地削掉线麻顶部分叉的枝干和叶子。每当午时,主家都会精心备上油馍、油饼,送到田间地头。这在那个时代可以算得上最高待遇。沤泡线麻,大多数都在村里的池塘里,也有在河边挖池子的,线麻入池后,上边盖上木板、压上大石头,让线麻充分浸泡在水里面。沤麻季节,必须白天黑夜不离人。火候轻了,晒干后,麻皮贴在杆上扒不下来;火候重了,麻皮会在水中烂掉,只剩下麻杆。把握火候全凭经验,刚种线麻的人家第一年沤泡时,必请内行人帮忙。线麻在池塘周围晒干,搬回家放在闲屋内,垛底垫一尺高,防止受潮,剩下的活儿就是扒麻皮卖钱了。利用下雨天或中午头,老人妇女领着孩子,在门前大树下、院子天井过道里扒麻皮。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冬季县城都要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四周八下的群众都会竞相前往,我们这些小不点也结群上县,大人塞给一卷烂麻,拿到县城的供销社门市部里换上5角、1元钱,这一天逛县的花销就满足了,或者买些拐枣、或者吃碗豆腐脑、或者买上一盅1角钱的葵花籽,那种生活别提有多么惬意,虽然贫穷但也幸福满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芦苇是与温泉河相依相生的一种植物,天性喜水的芦苇随性长在河床两岸密密麻麻,形成天然的“青纱帐”,沿河各村堡多多少少都有自己所属的“芋子园”,今天我们看到的温泉河湿地公园,几乎就是当年温泉河畔芦苇荡的地盘。每年暑假,这里就成为孩子们的天堂。芦苇荡里到处是可以品尝的野果子,有浆水冠、山药蛋、野草莓、野葡萄、野小蒜。这里也是鸟的天堂,最多的数一种方言称为“芋喳喳”的小鸟,跟麻雀大小差不多,浑身灰褐色,大概是候鸟吧,它们把窝做在几支芦苇杆子中间,纤小而细密,是那种非常精致的样子。太阳一冒红,整个芦苇丛就沉浸在了鸟儿的叫声里,此起彼伏,当有人经过时受惊的鸟儿瞬间“呼啦啦”飞声一片,不由得让人想起李清照的一句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编制苇席算是下庙村一项传统技艺,过去几乎所有男丁都掌握、甚至个别女性也参与其中。温泉河畔的苇席曾经风靡一时,谁家新房上梁、谁家娶新媳妇、谁家盘了一通新炕,都离不开这一张张大席。每年生产队把收获的芦苇分配到各家各户,人们就开始剥芋子、破蔑、编席。剥掉苇秆上的护叶,用芋刮(一种工具)从中间一破为四,技术好的人一天就可以编一张二米八的大炕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张席也能卖到15-20元的价格。丰厚的收益刺激着劳动者的神经,沿河的农人在忙闲之余,无论冬夏,有的在土窑洞里、有的在房殿下,有条不紊地操起这传统工艺,男人编、女人孩子或用自行车推、或用架子车拉,逢集就上会,为紧巴的日子增加一些油、盐、酱、醋、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蒜苗算得上下庙村比较久远的拳头产业,直至今天仍有零星种植。每到十冬腊月,村里的成年男人便开始赶集卖蒜苗。凌晨四点左右,人们呼朋引伴开始出发了,黎明前的暗夜里,家家户户的门吱吱呀呀打开,男人手扶自行车头,女人孩子后边推,车头上挂着“馍布袋”,好家装的是锅盔,日子紧巴的也就是粗面馍馍或玉米面沓沓,等到了村北炭渣路上(富龙路),搭伴同行的都到位后,三五成群向目的地方向骑车飞奔,前往县域周边的老庙、薛镇、曹村、苏坊、兴镇、下吉、关山、阎良、康桥、流曲、施家等镇点,午饭后三四点陆续回家,大家一边为第二天赶集备货、拾掇捆绑蒜苗,一边讨论今天的行市如何,展望年底前的市场行情,看是压货还是尽快出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俱往矣,历经千年晨钟暮鼓,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但已物是人非。过去的岁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在了历史的封存里,偶尔抹去灰尘也能深切体会到往日的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下庙人为生计勤奋努力,既是农耕时代一种精神的缩影,也是一种美好品质的传承。新时代下庙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四通八达的城市主干街路让村庄彻底摆脱了封闭和寂静,村庄与县城的联通联动与日俱增,绿地集团、和阳置业、才子嘉苑等房地产企业开发的楼盘拔地而起,温泉河湿地公园草木葱茏、游人如织,昔日的农民面对新的生存环境,克坚攻难、自觉适应,“撇下锄头拿起钻头”,有的包起了小工程、有的做起了环卫工、有的当起了租房大妈、有的搞起了“地摊”经济,可以说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亘古定理在这些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创新创造、与时俱进,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争先恐后、各显神通。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至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时时激越着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触动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我的家乡已然在我40多年的经历中渐行渐远,只能把乡情乡思留在记忆里……

参考资料:
1、《富平县志》2、《富平太后庙》 孟军政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简介:李思念,富平县委巡察办副主任。

来源:富平县志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4-5-18 12:59 , Processed in 0.1307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