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2131|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文化] 漫话王寮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0 22: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陕西渭南

漫话王寮镇

文/彭辉



王寮镇位于富平县浮原中部,相传因元镇国武仕王寮曾到此赈灾而得名。王寮其人《金史》《元史列传》无载,疑为陕西行省奉元路宣慰使。宣慰使是“路”的最高长官,掌管军民事务,官阶从二品,授镇国上将军。据《耀州志》载:“元至元二年五月,耀州各县大饥。”或此时王寮来富平赈灾。如是,王寮地名迄今约有近700年的历史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浮原又名浮山,“世传洪水时隐见若浮,故名”(《陕西通志》)。浮原东起坡头,历到贤、王寮、华朱,西至孤塠神庙,盘错中距,总延褒计当境地什七”(明万历《孙志》)。王寮之地又称王寮原,南面北卤原,原下北卤川,民间俗称地名有四条沟、桑树原、桃树窑等。这一带秦时属频阳县,西汉改隶怀德县,东汉撤怀德复归频阳。西晋自彭原界(今甘肃庆阳)徙置富平县于怀阳城,领原怀德县属地。南北朝北周置中华郡,领富平县。隋唐五代至宋富平隶属耀州,金裁富平入美原县。元初裁美原复设富平县,隶属奉元路耀州,始有王寮村称谓。明代招福乡义林里“领纳衣坊、孙村、东孙村、五塜村、七凉村、王寮村、南董村共7村”(明万历《孙志》)。洪武三年(1370)始设王寮镇,是为富平16小集镇之一。洪武九年(1376),始有山西洪洞移民落籍富平。嘉靖间蒙古部落屡犯陕北危及关中,陕西巡抚谢兰督促各地筑城堡以防匪盗。崇祯三年(1630)六月,流寇“横天一字王”破蒲城,窜扰到贤、王寮各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初沿袭旧制,唯村堡地名有所变化。乾隆朝改制编联,原义邻里“南董村段家堡、南董村王邵堡、南董村鹰都堡、常家堡、王家堡、仵家堡、坚李堡、孙村堡、孙村杨家堡、五塚平原堡、七良村、王寮镇王家堡、南阳堡、王寮镇纪家堡、王寮镇纪张堡、王寮镇张家北堡、杨家北堡、孙村李家堡共18堡”,编为东北乡第三联;原属义邻里的“纳衣坊王家堡、刘家堡、成家堡”与阎村里“枣林村维宁堡、方城堡、枣林堡、军寨东堡、孟家西堡、兴户村庙西堡、中堡、庙东堡、路家堡共12堡”,合编为东乡第九联(清乾隆《乔志》)。清同治初“回乱”殃及关中,“富平人口锐减,村堡房舍烬毁,完固者百不存一,王寮等镇惨遭蹂躏,集市逐渐废弃”(清光绪《樊志》。同治六年(1867)六月初四,回捻再次窜至王寮、道贤诸镇。因富平劫后余生人烟稀少,清光绪初遂将全县划为5区24里,以南关、刘集、美原、流曲、庄里五大市镇统里辖村,第三联隶属流曲镇第八里,第九联改隶刘集镇第五里。光绪六年(1880),因境内农田荒芜,县府招募客民垦荒,湖北、四川等地流民应募纷至,计口授田落籍富平。光绪十一年(1885)重新恢复乡联制,东北乡第三联“领纪张堡、王张堡、五塚堡、坚家堡、七良村、西纪堡、粉王堡、南阳堡、南李堡、仵家堡、王邵堡、北杨堡、常家堡、孙家堡、段家堡、北坡堡16村堡”;东乡第九联“领兴户村、纳衣坊、孟东堡、翟北堡、翟南堡、王家堡、翟大堡、成家堡、兴户堡、路家堡10村堡”(清光绪《樊志》)。光绪十三年(1887),山东人焦云龙任知县,爱民勤政,颇有政声,始有大批山东移民落籍富平垦荒耕田。
民国初(1914)改乡为区,东北乡第三联、东乡第九联划归富平县第二区,区公所驻留古镇。因时局动荡,遂以联编民团自保。民国十五年(1926)八月,镇嵩军麻振武部段茂公旅攻占富平,激起民愤,王寮民团与庄里、曹村、宫里等民团,配合靖国军冯子明部作战,将麻军赶出县境。民国十八年(1929)“遭年馑”,久旱不雨,颗粒无收,草根树皮蚕食殆尽,全县饿死及逃荒者万余人。民国二十年(1931),省府颁令改联(团)为乡,王寮称之义明乡。民国二十一年(1932)“霍乱”瘟疫蔓延,全县病亡1.4万人。民国二十二年推行“保甲制”,全县编为24联保243保。民国二十七年(1938),蒋介石政府扒开黄河抵御日军,直接造成“花园口决堤”惨案,始有河南难民落籍富平。民国二十九年(1940),行政区划再次大幅度调整,全县合并缩编为13乡(联保)98保(村),王寮、南董、军寨等撤乡为“保”,编入新设立的义成乡,联保公所驻留古镇
解放初富平隶属三原分区,新制改“乡保”为“区乡”,义成乡更名留古区,辖“留古、殷村、史家庙、贺兰、军寨、王寮、南董、北甫共8乡”(《富平县志》1994年版下同)。1950年陕西行政区划调整,富平县改属咸阳专区,原东上官区与留古区合并为富平县第三区,区公所驻东上官村(后迁留古镇),辖“北里、史家庙、贺兰、留古、军寨、殷村、下庙、东上官、皂角、王旦、王寮11乡”。此间,南董乡划入第四区(流曲)。1953年富平改隶渭南专员公署。1956年合作化兴起,全县行政区划随之再次重新整合,王寮乡“太平、孙村、仵新、双杨、纳衣坊、兴户、军寨、卤川8村”,改属刘集区。1958年撤富平入铜川,刘集区改称人民公社,王寮乡更名管理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1年恢复富平县建制,刘集人民公社复称刘集区,王寮管理区改称王寮公社。1962年9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颁布,农村生产资料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集体所有制,随之行政村更名为“生产大队”,农业社更名为“生产小队”。是年,南董村复归王寮公社。至此,王寮公社辖9个生产大队及69个生产小队。共有52个自然村,其中:南董大队辖南董村段家、常家、王邵家3堡7队;太平大队辖太平庄、大义庄、信义庄3堡5队;孙村大队辖孙村、王村、南李、坚张、三合5堡6队;仵新大队辖仵家、马安、集粮、新庄、五冢沟5堡6队;双杨大队辖下杨村、上杨村、上街、军寨沟、粉王家、纪张、永合村、永西村、五冢、辛庄10堡13队;纳义大队辖王家、陈家、成家、郎家庄、刘家5堡8队;兴户大队辖兴户东堡、兴户中堡、兴户西堡、路家、张庄、刘家窑、北原村7堡7队;军寨大队辖翟大堡、翟北堡、孟小堡、孟大堡、翟南堡5堡7队;卤川大队辖东曹家、西曹家、南阳上村、南阳下村、褚王村、南原村、东合村、李家8堡10队。
1968年8月,王寮公社更名为向阳公社,1971年又恢复原名。1984年政社分设,公社改乡直属县辖,王寮公社更名王寮乡,所辖 9个生产大队复称“村”,69个生产小队改称“社”,后又改为村民小组,个别小组称谓略有变化,不再赘述。1994年2月王寮撤乡设镇,更名王寮镇,2015年撤王寮镇并入流曲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寮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久负盛名。镇街路北昔有古全真观,为道教香火胜地,其遗址即今王寮高级职业中学。据说学校后墙下有《记事碑》因笔者未见此碑,无法确定建于何年。校内还有一通金代“新立王寮村例碑”,即村规民约碑。据《富平县志》(1994版)载:“碑在今王寮中学戏台西侧教室东北门台阶,金大定十年(1170)七月十二日立。碑身高1.70米,宽0.70米,厚0.11米,部分字毁,为金代富平农民自议村制的珍贵资料。”如是,王寮地名的历史很可能更早。镇东昔有杨朝列祠。据明万历《孙志》载,杨朝列是元大定府(蒙古境内)人,元大德间任富平县令,首重民务劝课农桑,督导学子勤奋用功,深受士人爱戴。当是时,关中多蝗灾,唯独富平免遭其害,百姓认为是杨县令德政所召,遂立祠于王寮之左,祠内竖有耀州学正刘原明撰《德政碑》,今则碑祠皆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王寮镇沿公路东行四里许,路旁有一株千年古槐。相传约在宋金时,山西某商人骑驴途经王寮夜宿客店,不料毛驴啃了小槐树皮。商人执意赔偿被拒,便将银钱置于树下悄然离去。村民感念商人诚信,遂视小槐树为晋商之物倍加保护。前多年曾在大槐树附近出土一通《记事碑》,碑载:“堡内中十字西巷口路北,大槐树一株,系嘉庆十八年(1813)合堡买就际春的,言明私地官树,后辈永远不许伤损,特记。合堡仝立。”经考证,此碑为仵家堡先民所立。六十年代前后,大槐树上还悬挂有一块“山西大槐树”铁匾。今之古槐,目测树身主干高约三四丈,粗约三四搂许,树心枯空,树干以铁圈围箍,虽历经千年风霜雪雨,树冠绿荫依然郁郁葱葱。
据南董村王家王创士先生口述:昔时在大槐树南有一座扫癣庙,敬奉“扫癣爷”,民间传说人若得了皮肤病,用手触摸扫癣爷神像的相同部位就能治好。每年三月初三过庙会,香客络绎不绝,患者争相抚摸扫癣爷,祈求得以痊愈。扫癣庙有大殿7间,面南有戏楼1座,过庙会时戏楼上锣鼓铿锵,丝弦悠扬,秦声秦韵,淋漓甘畅。庙内柏树、榆树郁郁苍苍,虽不粗壮但参天高耸,树皮发白,足见栽植之久。每到夏季伏日,因庙里房屋泥坯厚实,庙内古木参天分外凉快,人们就会到大殿、戏楼乘凉。民国间扫癣庙改为王仵小学,起先就王邦震老先生一人在该校教书。后来,原国民党通讯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毕业生、潼关黄河守军某部尉官王兴国先生(王创士之父)亦在此任教。解放后扫癣庙改为王寮粮站,调王邦震老师创办南董小学,王兴国老师创办仵新小学。再后来,粮站撤走又改做电子厂、蒸馍店、醋坊、油坊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镇南八里许北卤川军寨村,史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秋,川陕宣武处置使张浚,统领甘陕五路大军,与金兀术大战于北卤川军寨、纳衣坊一带,史称“宋金富平之战”,以宋军溃败而告终。《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载:“张浚抗金时,曾在此处设营扎寨,因之名军寨。”明万历《孙志》云:“北虏川今军寨,即故战场。”清光绪《樊志》说:“北卤原下为北虏营,即金人驻扎的营寨,因之此地又称北虏原,今名军寨”。这三种说法并不矛盾,此地先为宋营,之后金兵又占据于此。
军寨昔有卤川庙,庙西有咸泉,因之设咸泉镇。清光绪《樊志》载:“卤川庙在县东军寨,昔时咸泉出焉,创于元初,历明隆庆、国朝康熙中皆重修。” 军寨隐士庄,是清初关中名儒李二曲讲学处。李颙(yong),字中孚,号二曲,关中周至人,以理学名世,学者称其“二曲先生”。李二曲与眉县李柏、薛镇韩村李因笃齐名,时称“关中三李”。康熙十四年(1675),李二曲先生因避战乱寄居军寨隐士庄讲学,一时门生学者云集。李因笃、李柏、县令郭传芳及本邑名儒杨贻清、程凤仪、乔尔斗等为隐士庄常客,李因笃撰有《隐士庄记》。其时,齐村惠靇嗣,窦村窦人龙、纳衣坊成言等为李二曲得意门生。
军寨东十里许纳衣坊,民间传说其地名与宋金“富平之战”有关:一说宋军在此制作军衣,故名“纳衣坊”;另一说此处为俘虏营故地,因之名曰“纳义坊”,且有刘家堡城门额为证。窃以为纳衣坊地名,或许源于“纳姓”和“衣(或依)姓”。清康熙间成氏墓碑就有“义邻里纳依坊”的记载,说明“依”与“衣”是相通的。唐《礼记注疏》载:“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胄指世系,换而言之,衣姓与殷姓是一家人。南宋罗泌著《路史》载:“依姓同殷(发音衣声)姓。”而纳衣坊之东有殷村,这两村之间莫非有某种关联?或许此地原住先民为“纳、衣或依”两姓,故名纳衣坊。此为笔者推测,仅供参考。
纳衣坊成家堡,为富平成氏世居之地。据南宋《通志·氏族略》载:“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清《富平县乡土志》载:成氏,周武王子成伯之后,居本境兴户村(疑误),国初名儒成默之言之族。”成氏家族世代书香门第,耕读传家,义行积善,声名远播。清康熙间名儒成言,字默之,号卤川,事母至孝,安于清贫,潜心儒学,拜师关中名儒李二曲门下,治学于军寨隐士庄,“以圣贤自期待,劝善归过,力持风教。”(清光绪《樊志》)遂学有所成,是为名儒。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讲学于甘肃泾川县,官士服教者三十余人。前富平县令杨勤慕名拜师门下,成言对其“刺聆教益如严师”。著有《大易》、《四书易简》、《成氏家训》及《一贯图》。清光绪间耆老成自孔,自其高祖以来“相勉以和”,子孙恪遵先训,耕读孝友,骨肉和好,男四十人,女四十二口,“八世同堂”,实属罕见,乡里人称“义门”,名列《县志》。
从纳衣坊折而西北六里许五冢村,因有元末“五烈女冢”而得名。史载元至正十八年(1359),红巾军韩林儿、大刀敖、李喜喜率部袭扰富平王寮,“五女遇红巾贼,不屈而死,遂为塜旌之”(明万历《孙志》)。清光绪《樊志》载:“五女姓氏失考,遭红巾乱皆自杀,明洪武时谕祭。”又东三里许七凉村,地名来源志书无载,清代写作“齐梁村”,今则谓之“集粮村”,说是因宋军集粮之故。如是,《孙志》不可能将片村写作“七凉村”。笔者推测其地名疑似与红巾军抢掠烧杀有关,当然今之“集粮村”称谓寓意更好。村北二里许仵家堡,素以民风醇厚著称。清道光间乡饮耆宾仵秉廉,字介夫,笃于内行,慷慨多义举。道光二十七年(1847),富平遭遇大饥荒,仵秉廉捐粮百余石(dan)赈灾,次年又替全堡交赋银百余两。村北五里许旧无车路,村人每值收获季节苦不堪言,仵秉廉割地捐银扩路成大道。志书载,“其生平资助求实,济不邀虚名,有以其行欲勒功德碑者,廉力止之。”仵秉廉去世后,村人感念厚德,制匾额表其门曰“德洽闾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寮镇北南董村,为王、段、邵、常四姓世居之地。著名皮影艺术家段天焕(1899—1982),段家堡人,青年时师从阿宫腔皮影名家李正启、胡宝成学艺,以“口齿伶俐、嗓音饱满”崭露头角。受邀以艺名“焕子娃”赴三原助演,一举成名。回富平后创立“焕子娃皮影社”,奔走于关中各地巡回演出,轰动一时。解放后领班“富平群乐皮影社”,赴省城汇演荣获集体和个人一等奖。1958年担任富平剧团艺术指导,排演了阿宫腔《锦香亭》、《赵氏孤儿》、《王魁负义》等剧目,获得良好赞誉。1961年在中南海小礼堂演出阿宫腔皮影戏,受到陈毅等首长的亲切表扬鼓励。段天焕一生演出过80多本剧目,晚年录制阿宫腔传统剧37部,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原王寮镇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2.2万,主产小麦、玉米。近十多年来,粉条加工、奶畜养殖、温室大棚已形成了规模化支柱产业。粉条加工业以太平村为龙头,联动孙村、仵新、南董、双杨、兴户等村共同致富,红薯栽植面积近万亩,粉条加工610余户,年产粉条1000多万公斤,成为渭北最大的粉条加工基地,产品热销省内外。奶畜养殖以军寨村益源乳品厂和纳衣坊乳品厂为龙头,带动了奶羊养殖业发展,成为全县最大的奶山羊基地,双杨村被省农业厅定为关中奶山羊良种繁育示范村。温室大棚集中在兴户村,主要种植名优瓜果及时令蔬菜,已发展成为全县最大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
自元初始有王寮村,明初设集王寮镇,清代第九联,民国义明乡,解放后或社或乡或镇,前后延绵680余年,可谓历史悠久。其隶属关系先流曲再留古又刘集,后设县直属乡又建制镇,复撤镇并入流曲,可叹属地多变。而王寮镇璀璨的历史人文积淀,弥可昭彰传世。

(鸣谢张继周老师、王创士先生、王品红老师、坚延玲女士等提供重要史料)

(2020.07.30写于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4-5-18 11:43 , Processed in 0.1272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