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付式消费模式逐渐成为服务领域的主流消费业态,给消费者带来优惠和便利的同时,日益成为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点。目前,预付式消费主要存在预存资金风险、降低服务标准、虚假宣传、霸王条款、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针对预付式消费存在的诸多风险,为引导消费者正确消费,避免消费纠纷,富平县放心消费创建办、富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择商家需谨慎。办卡充值前,一要查验商家是否具备经营主体资格,核对企业名称与宣传资料所标注的企业名称是否一致;二要观察了解商家宣传内容与店内设施及人员服务是否相当;三要尽量选择规模较大、证照齐全、技术强大、设备精良、市场信誉度高、经营状况良好的商家。 二、签订合同要看清。办卡充值时,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应签订书面合同。签订书式合同之前,一要看清合同条款内容,如价格、服务标准、优惠条件、使用商品品牌、有效期限、有效次数、使用权限、使用地点等;二要认真评估消费风险,仔细查看续费升级、遗失补办、退费转让、违约责任等条款和事项,对于约定含糊不清或不公平、不合理的条款,要及时询问商家、妥善协商解决。 三、购卡消费要理性。办卡充值时,最好按照自己实际需求理性办卡,不要受商家宣传的大幅折扣优惠吸引而冲动消费。确需办卡时,每次投入的金额不要太大,办卡服务期尽量选择月卡、季卡等服务时限较短的预付卡,谨慎选择预付额度高、服务周期长的预付卡,避免承担过多的不确定性风险。 四、个人信息要保护。办卡充值时,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在办卡登记时不要泄露过于详细的个人信息,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损失。 五、相关证据要保存。办卡充值后,一定要向商家索要票据,并注意发票上要加盖与经营机构名称一致的公章、财务章或发票专用章。要妥善保管好发票、服务章程、消费协议和相关票据等凭证,每次消费后,都要仔细核对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的金额,及时掌握卡内余额。 六、维护权益要主动。办卡充值后,应当按照约定条款及时消费、避免浪费。消费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也可以拨打12315寻求帮助。如发现商家停业、倒闭等情况,无法继续提供服务时,要主动向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或有关部门投诉,一旦发现商家有骗取预付款等欺诈行为或存在“卷款蒸发”的情况,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另外,针对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不能如约上课、关门跑路、退费难等问题,富平县放心消费创建办、富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家长朋友谨慎对待预付式教育培训,除注意以上六点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已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培训机构,还须具备相应基本要求。 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有符合安全条件的固定场所,同一培训时段内人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确保不拥挤、易疏散;必须符合国家关于消防、环保、卫生、食品经营等管理规定的要求。通过为参训对象购买人身安全保险等必要方式,防范和化解安全事故风险。 师资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所聘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相应的培训能力;从事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培训机构应当与所聘人员依法签订聘用合同、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管理方面,必须有规范的章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培训宗旨、业务范围、议事决策机制、资金管理、保障条件和服务承诺等。 了解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誉和师资水平。消费者可通过登录网站查询教育培训机构情况,了解其培训相应资质、荣誉以及履历、背景,查阅收费项目及标准,查询其有无投诉记录或相关负面报道。消费者在选择授课教师时,多方了解授课教师的学历背景、资质状况、履职情况等,可要求培训机构提供试听机会。 二、理性缴费,谨防“金融贷”陷阱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消费者要警惕培训机构所谓的“低价优惠”“分期付款”“免息”的诱惑,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要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科学理性分学期缴纳培训费,不要购买服务周期较长、预付金额较大的服务。 一些不法经营者把“贷款”包装成“免息”“分期”等福利,诱导消费者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向与其合作的第三方金融平台贷款。培训机构关门停业后,消费者与第三方金融平台的贷款合同、债务关系并不会因此解除,如消费者不按期偿还贷款,则将面临个人征信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