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网-富平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

查看: 5223|回复: 0
收起左侧

[焦点话题] 人口拐卖“黑色漩涡”背后:两个“无赖记者”的徐州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2 2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224607rhh65hyrihi6ii6i.png


1983年4月12日,刚刚分配到《徐州日报》做记者的唐东梅,在办公室接到一个浓重外地口音的电话。电话拨通后,是一个女子的声音:

“编辑姐姐,求求你救救我”。


女子自称四川人,被人贩子拐卖到徐州铜山县某乡某村,卖给一个老男人。

她们约好,就在这个乡的邮政局门口见面。但唐东梅坐公交车两小时后,到达约定地点,却不见女孩露面。

她遭遇了什么故事?

那个消失在电话那头的无名女子,从此成为了唐东梅的永久牵挂。

5年后,报社来了一位部队复原的年轻人,叫徐宁。

还是4月的一天,徐宁来到办公室,说起他正在跟踪一起发生在徐州的特大劫持拐卖妇女罪。其犯罪人数之多、受害妇女波及地区之广,1949年后,全国罕见。

徐宁性格开朗,又加上有军方家世,和办案的刑侦人员相处甚好。他在市公安局进出自由,可以接触到办案的所有资料。

分管采访的报社副总编说,这稿子只是配合市公安局的刑侦,报纸可能不发出来。

想起了那个无名女子的唐冬梅,“斗胆”提醒徐宁,尽可能收集并复印了所有资料出来,一片都不要少。

这是一沓带血的资料。

仅1987年8月到1988年1月短短五个月,有韩端荣、张成明等43名罪犯,以铜山县伊庄乡等为窝点,与徐州40余名出租车司机串通,在徐州市火车站,将来自云南、四川、贵州等9个省区的妇女劫持到窝点,以1800元到3600元的不等价格,贩卖到铜山、睢宁、宿县、灵壁县一带。

被拐卖女性多达101人,其中11人被强奸、轮奸,年龄最小的:

只有13岁。


面对这种禽兽作为,两位年轻记者,被深深震惊了。

彼时的他们,徐宁二十五六岁,唐冬梅刚刚过30。唐东梅说,这是一颗重磅炸弹,报道出去后,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冲击波,可能伤及他们自身。做,还是不做?

徐宁的回答是:

怕什么?做!


二人决定采用纪实报告文学的形式,从社会背景到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挖掘和解析,为什么这一特大恶性案件,就发生在徐州。

唐冬梅回忆说,她总共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是泪水伴随着笔墨,写出了这篇二万六千字的爆炸性文章:

《黑色漩涡》。


写完文章后,她仿佛从地狱里返回,待到神志恢复,忍不住放声大哭。为那些深陷非人的暗黑生活的一百多姐妹们。

文章写出后,太过“犀利”“惊心”,果然无法在日报发表。于是由徐宁坐车到南京,把这份手稿交给了一位徐州走出的著名作家。1988年10月,《黑色漩涡》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杂志《雨花》第十期上刊发。

224607n9m09rww0wcr5e0c.png

石破天惊。

在“黑色漩涡”中心的徐州,杂志脱销,传为爆款,全国四十多家报报刊转载,港台媒体、海外媒体群起关注。也因为这件事的曝光,徐州火车站令许多人闻之色变,不敢在这里转车。

文章还传递到中央,引发高层震怒。

也是这篇文章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办公室,简称“打拐办”。

发生在徐州的这起罪恶,是耸人听闻的;但更令人错愕的,恐怕是彼时媒体记者,竟拥有如此大的能量。

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用他们手中稚嫩的笔,将中国对拐卖妇女儿童罪行的打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从有关方面的角度看,这也是匪夷所思的。

这两个“揭黑”的记者,居然就是徐州本地的,还是堂堂《徐州日报》的正式记者。

时任徐州市委书记郑良玉勃然大怒。在一次市委扩大会上,点名批评了徐州新闻界三件事:一是徐州电视台拍摄到县人大主任拒绝将自家狗拴起来,回答记者时口出狂言“群众算什么东西”;二是电视台做了一期“企业家话‘官倒’”,也就是让企业家们来评论,官员们利用权力“投机倒把”的丑闻;三就是这篇《黑色漩涡》。

你看看,当时的徐州记者,就是这么胆大包天,不仅发负能量,还接二连三打本地官家的脸,就连文章标题也是这样“耸人听闻”。

郑良玉直批《黑色漩涡》给徐州抹黑,而且在案件未终审时就公之于众,属于严重泄密。

接下来,唐东梅和徐宁的操作更令人目瞪口呆。

原来,他们对“批评”不服,居然找到郑良玉住宿的招待所(现在的徐州花园宾馆),上门“当面交流”去了。

人不在,服务员就让他们留了一张纸条,预约再见。

第二天,市委宣传部打电话给报社总编,郑良玉主动约了两位记者,于当天下午,在宣传部会议室相见。

没有想象中,权力一方对记者的训话。

相反,各不相让,开始了一场激烈辩论。

最终,反倒是郑良玉的一句谦语落了“下风”:这只是他自己的看法,并不代表市委的决定。

说好的半小时对话,扯了两个小时后,书记也未能“说服”记者。会议桌上,两个年轻人还放了一个小录音机,所有谈话悉数录于其中。

回去后,市委电话来了。大概是担心录音外泄不妥。市委还转达说,书记非常生气,骂了一句:

你俩是无赖记者。


怎么不是无赖呢?吃着《徐州日报》的饭,砸着徐州的锅。书记赏脸请你们对话,你们不识抬举,还把书记驳得下不了台,还录音走人了,气得书记也只能吹胡子瞪眼。

为了这盒录音带,双方纠缠一个多星期。

压力是可以想见的,但结果是:

还是没缴出去。


同样令人震惊的是,有关方面与两位记者的“对阵”只是一方面。与此同时,另一路人马前往南京,与《雨花》编辑部交涉,声称要买光那一期刊载《黑色漩涡》的杂志。

当时的杂志主编叶至诚(叶圣陶的次子),一句话硬怼回去:

“你们买得完吗?只要有纸,我们会不停地印!”


两个“无赖记者”自黑徐州的惊天大事,竟就这样不了了之。

公号《码头青年》文章说,此事中徐宁父亲也起了些作用。他请唐冬梅吃饭,说如果在报社呆不下去,就到他那里来。

也因为徐宁父亲的缘故,唐东梅依然做副刊编辑,徐宁继续在采访部做记者。不过,某些小鬼对她的嫉恨并没有消除。数年后,她被调离了副刊,去了养老的新闻研究室。

她的名字禁止在报纸上出现,不能采访和接受采访。

要说的是,那位与记者对辩,最终“输了阵仗”的市委书记郑良玉,也是一位开明官员。“黑色漩涡”风波两年后,他就调往深圳,做了深圳市长。

在以往的诸多访谈中,不难看到郑良玉的开放思想。

就在1987年12月,他接受记者采访,公然谈论欢迎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监督,就是支持群众对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给予批评,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好了,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按说我是最应该不喜欢批评的,因为我是这里的市委书记,只要一批评到徐州,第一个挨板子的应当是我,然而,我们共产党人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尊重客观事实的,有了缺点和错误,人民群众给我们指出来了,我们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因素,和我们一道取客服这些缺点和错误,我们又继续前进了,从大的方面来说,“黑”也抹掉了,不光彩变成光彩了,事业兴旺发达了,有何不好?


1992年,小平南方之行,郑良玉也是全程陪同人员之一。

在深圳时,他领导并参与了一系列与证券市场相关的改革。1998年,从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位上退休,他选择回到深圳这座创新之城。2012年,退休的他在家中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仍谈到对改革的期许:

要把群众接受不接受、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改革的标尺。


他说了很多大实话:

我觉得改革要上下结合,国家可以搞顶层设计,但同时要把群众普遍诉求的一些问题,作为改革的切入点,作为改革的选题。比如,公平正义,不能以稳定为借口,回避绕开实质性改革,这是改革中要不得的。


他还说了很多犀利大胆的关于改革的言论,不方便引用就不多说了。

而值得注意的是,类似郑良玉这样开明的官员,在当时并非少数。

比如,仅仅在徐州,就有1988年批示“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罪行的时任市长许仲林;有1990年出任市委书记、被称为实干家、成为《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原型的李仰珍,2012年病逝后,有人去其家中,发现家徒四壁,其清廉令人动容……

如今30多年过去,回顾当年徐州“揭黑”往事,唐冬梅依然感慨不已:那是八十年代最好的时期,是那个宽松的时代给了我们勇敢,面对权力,我们没有认输。

今天,唐冬梅的回忆,和她那篇报告文学传为爆款,在网络上刷屏了。

我想人们不仅是探寻“人口拐卖”的黑恶根源,也是在为当年他们“挖黑”的勇气点赞,在为这个“说真话说人话”的故事本身点赞。在这个故事中,人们看到记者敢说话、杂志总编敢说不,对话的官员也在说真话说人话,正因为有了后者的风度和自我约束,才能有前者铁笔担道义的御剑飞扬。

从始至终,记者不谦卑,权力不倨傲,正是在这样看似针锋相对,却相对有礼有节的“掰手腕”中,人们读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物质财富远不及今天富足、且问题频仍的年代,勇气和热血、理想主义能够充盈在很多人心中。

今天,适逢“丰县八孩妈妈”再度震动舆论,两相对照,看看某些日报干净的版面和某些官员自说自话的恬然,试问诸君的表现可以赶上前辈的脚后跟吗?为什么当年黑恶惊人的“黑色漩涡”大案,最终让人们收获的是振奋和信心,而今天只是围绕一个铁链女的“权威通报”,却多了焦虑与愤怒交织的一地鸡毛?

特别是,当某些微博大v还大谈“小花梅”拐到徐州,是从贫困地区到较富裕地区是“福报”;当某文艺工作者说羡慕“八孩妈妈”有八个孩子,至今还有性生活;当某日报高级记者说是他们的集体沉默等来了“事件的转机”;当某大作家说“没有买卖人口村子就消亡了”云云,不禁怀疑今天某些发声者究竟是不是个活物?

往事已逝,但闪光的背影不曾熄灭,反倒在“碎片化阅读”的浮躁洪流中被人们重新翻启,捧若明灯——究竟什么可以被时代真正记录,什么将被时代的车轮碾为齑粉,我想我们已经看到答案了。

希望我们把掌声献给他们。献给从当年到今天,所有努力说真话、人话,捍卫常识与文明的唐东梅们。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穿过黑夜的时代的手,终将抚摸每个高尚的灵魂。

作者:酌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富平网 ( 陕ICP备16004736号 )|陕公网安备61052802000068号

GMT+8, 2024-5-6 23:05 , Processed in 0.1371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